標籤存檔: 109學年度上學期

【屏東神農計劃】創新教育課程:獨居蜂劇本創作(109學年度上學期-高年級)

屏東創新教育課程按低中高三年段漸進式的課程設計,以校田為核心,發展植物、土壤以及昆蟲三大主題。除了知識的內容講授,課程中創新教育團隊的引導、任務活動搭配美感素養、團隊合作、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科學探究等能力養成。情境式教學希望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與核心素養的建立。

創新教育高年級課程創作-獨居蜂的家。

 

獨居蜂的奇幻旅程

109上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城市方舟工作室共同創辦人謝宗叡(小新老師)說明這學期課程內容。
(109上屏東聯合教師研習)

由城市方舟工作室謝宗叡老師設計與指導的神農創新教育高年級課程,以生活中常見卻不被熟悉的獨居蜂出發,帶領孩子們一起發現校園中的昆蟲世界,踏上成為校園昆蟲寶可夢大師的旅程。課程故事情境化,孩子們在昆蟲世界透過團隊合作、發現問題、找尋答案及解決問題,充分發揮科學實驗精神,研究成果的呈現也展現出孩子們創意思考的創造力。

 

過去獨居蜂生態課程,製作獨居蜂校園旅館。(108下學期屏東縣潮州鎮四林國小)

 

冒險啟程:故事編劇與分鏡繪製

過去的課程中已完整介紹獨居蜂生活習性與居住生態,這學期,小新老師帶著「故事繪本」的概念,引導孩子們將腦海裡的畫面具體呈現。全班分組合作,以共同編劇的模式,創造屬於自己的獨居蜂故事。

109上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同學分組設計故事畫面及場景。(屏東縣南州鄉南州國小)

每位獨居蜂編劇需要熟悉劇本的主要角色—獨居蜂,將其外觀特性、生活習慣納入劇本,創造既合情又合理的獨居蜂個性,與學校各個場景結合,發展情節。孩子們有效利用小新老師提供的大自然素材,如:枯木、落葉,展現出具創造力的一面,賦予獨居蜂們蓬勃的生命力。

109上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同學分組設計故事畫面及場景。(屏東縣南州鄉南州國小)

 

冒險最終章:獨居蜂世界的VR放映

109上學期創新教育課程:獨居蜂故事呈現。(屏東縣潮州鎮潮南國小)

劇本與場景完成後,到了旅程的首映會囉!孩子們分工扮演不同角色,只為呈現出最身歷其境的獨居蜂世界。各組的不同呈現方式及語境,提供孩子們一覽同儕的各式視角,找尋最適合自己的詮釋方式,而孩子們的多變視角彷彿觀眾的3D眼鏡,看見活潑且真實的獨居蜂生活。藉由創意發想與實踐,昆蟲知識在創造中內化成為孩子們的養分。

109上學期創新教育課程:獨居蜂故事呈現。(屏東縣潮州鎮潮東國小)

課程設計、執行:城市方舟工作室共同創辦人 謝宗叡


神農計劃創新教育團隊:城市方舟工作室

(圖片取自城市方舟工作室臉書粉絲專頁,圖右:王庭碩,圖中:謝宗叡,圖左:扶尚睿)

台大昆蟲所博士生王庭碩、扶尚睿、以及中興大學昆蟲所碩士謝宗叡三人共同創立,設計系列結合自然環境的獨居蜂課程,在校園中建置「獨居蜂旅館」,帶孩子從觀察獨居蜂入住狀況分析環境問題。

 

COME BACK to ME 是臺灣第一個推廣獨居蜂旅館的團隊,由三個昆蟲系的夥伴王庭碩、謝宗叡與扶尚睿所組成。其核心目標並非提倡目前主流的城市養蜂,而是透過「COME BACK to ME x 城市養蜂是Bee要的」粉絲頁作為教育平臺,以圖文的方式,讓一般民眾能對蜜蜂以及獨居蜂,甚至是環境改善的基本知識有初步的瞭解,也跟大家分享我們城市養蜂在實際操作上可能遇到的問題。藉由這一連串的教育與實際行動, 讓我們能真正拉近自然與城市的距離。

 

城市方舟工作室:https://www.facebook.com/comebacktobee

城市養蜂是BEE要的:https://comebacktobee.weebly.com/

微笑台灣-食農生態教育團隊 城市方舟與舞春工作室,不只學生也讓老師重拾學習的樂趣: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916

【屏東神農計劃】創新教育課程:校田昆蟲圖鑑繪製(109學年度上學期-中年級)

屏東創新教育課程按低中高三年段漸進式的課程設計,以校田為核心,發展植物、土壤以及昆蟲三大主題。除了知識的內容講授,課程中創新教育團隊的引導、任務活動搭配美感素養、團隊合作、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科學探究等能力養成。情境式教學希望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與核心素養的建立。

109上學期神農創新教育課程:透過電子顯微鏡觀察、紀錄校田昆蟲組成與型態。

 

校田土壤與作物關係

109上學期創新教育課程:舞春食農工作室共同創辦人蘇立中(立蘇老師)說明土壤探測器使用方式,透過器材使用、觀察、分析,了解校田土壤分層狀況。(109上屏東聯合教師研習)

 

舞春食農工作室的蘇立中老師每每來到神農小學授課時,總是不斷與老師、孩子們分享土壤的觀念:「土壤,是萬物根本,唯有照顧好土壤,萬物和我們才得以生生不息。」當作物生長遇問題時,最終必會回到土壤的狀態檢視,從根本發現問題,才能夠完善的解決。因此,了解校田的土壤狀態與如何照顧土壤成為神農校田的必修課。

 

經過上學期認識土壤與養土的課程,這學期立蘇老師將以電子顯微鏡,放大視野看看校田的地下居民組成,藉由土壤生物組成,了解校田的生物多樣性。針對校田土壤研究,立蘇老師帶領孩子們循序漸進走過每個步驟,完成簡單的生態調查。

首先,孩子們需在校田設置陷阱,經過位置挑選、擺放方式等設計,完成正確的樣本取得,接者將樣本適當處理以利保存。

109上學期神農創新教育課程:校田陷阱設置。(屏東縣南州鄉同安國小)

 

有了校田昆蟲樣本,立蘇老師準備了放大鏡與電子顯微鏡,準備揭開校田地下居民的神秘面紗。透過儀器操作,孩子們得以清楚的看見校田除了作物,地下竟有如此多種類生物棲息。

109上學期神農創新教育課程:顯微鏡觀察校田採集到的生物。(屏東縣潮州鎮潮南國小)

109上學期神農創新教育課程:顯微鏡觀察校田採集到的生物。(屏東縣潮州鎮潮東國小)

 

校田昆蟲圖鑑繪製

109上學期神農創新教育課程:電子顯微鏡下的校田昆蟲。

 

在高倍率的世界,地下居民的面貌一覽無遺,孩子們藉由外型特徵,指認昆蟲種類,繪製一份屬於校田的昆蟲圖鑑。透過生物組成,孩子們從校田的生物多樣性思考土壤的健康,簡單的生態調查,為校田完成一次身體健康檢查。

109上學期神農創新教育課程:將確認昆蟲製成繪圖。(屏東縣潮州鄉潮南國小)

109上學期神農創新教育課程:校田昆蟲組成討論。(屏東縣潮州鄉潮南國小)

課程設計、執行:舞春食農工作室共同創辦人、三玉號-野草茶煮茶人 蘇立中


神農計畫創新教育團隊:舞春食農工作室

 

台大昆蟲所碩士蘇立中與臺師大環境教育所碩士邱士倢規劃執行土壤及菜圃生態觀察,讓學生藉由科學工具或五感,認識校園中的土壤、昆蟲與野草。

 

「舞春」是一個說食物背後故事的食農教育團隊,讓飲食牽連的經濟歷史地理、文學自然科學透過鮮活的課程展現。舞春是取台語「有剩」的諧音,命名的概念有著不同時空的背景意涵。早期的有剩是希望年年有餘,資源永續,進而衍伸出各種飲食文化與在地特色。

 

三玉號-野草茶

 

(圖片取自三玉號臉書粉絲專頁)

 

野草生活是三玉號想闡述的理念價值,隨著時空的演變,野草與人的關係,也不斷地在轉化成不同的樣貌並融入日常生活中。

三玉號以青草茶鋪形式推出草茶相關飲品、小點,展現飲食文化與土地間密不可分的連結,同時,透過台灣野草與不同食材創新結合,重新詮釋台灣野草的傳統意象。

茶鋪地址:台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六段820號

 

舞春食農工作室:https://www.facebook.com/mangiafastudio

三玉號-野草茶: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wildherbtea

微笑台灣-食農生態教育團隊 城市方舟與舞春工作室,不只學生也讓老師重拾學習的樂趣: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916

【屏東神農計劃】創新教育課程:香花草五感體驗與應用(109學年度上學期-低年級)

屏東創新教育課程按低中高三年段漸進式的課程設計,以校田為核心,發展植物、土壤以及昆蟲三大主題。除了知識的內容講授,課程中創新教育團隊的引導、任務活動搭配美感素養、團隊合作、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科學探究等能力養成。情境式教學希望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與核心素養的建立。

109上學期神農創新教育課程:孩子們半戶外空間進行花草書籤創作。(屏東縣南州鄉南州國小)

花草五行五色

 

此次課程以具氣味芬芳植物為主題,分別挑選「異國香花草」與「臺灣本土青草」植物種類,透過嗅覺、味覺、觸覺、聽覺、視覺的五感體驗,與植物產生連結,認識花草的效用與生活應用。

乾燥青草五感體驗,借感官感受延伸至青草內在健康效益。(109上屏東聯合教師研習)

新鮮花草比一比—黃、綠、藍、紅、白的五色差異與植物營養成分(植化素)認識。

 

植物天然祝福

與香花草親密接觸後,到了孩子們的動手做時間囉!以艾草、香茅、芙蓉等台灣原生青草製作平安沐浴包,結合常民青草文化,加深孩子日常與植物的關係,而除了常見的香花草日常運用,舞春食農工作室小花老師結合自畫像、書籤等方式的藝術創作,加入香花草實體材料,表達孩子自身對香花草的真實感受。

屏東神農小學老師們的香花草自畫像與青草沐浴包製作。(109上屏東聯合教師研習)

屏東神農小學老師們的香花草自畫像創作,圖中為舞春食農工作室邱士倢(小花)老師。
(109上屏東聯合教師研習)

低年級食農領域老師們經過教師研習操作後,將自畫像創作轉化為書籤創作。(屏東縣南州鄉南州國小)

低年級食農領域老師們經過教師研習操作後,將自畫像創作轉化為書籤創作。(屏東縣南州鄉南州國小)

109上學期神農創新教育課程:香花草應用-書籤製作(屏東縣南州鄉南州國小)

課程設計、執行:舞春食農工作室教育經理 邱士倢


神農計劃創新教育團隊:舞春食農工作室

台大昆蟲所碩士蘇立中與臺師大環境教育所碩士邱士倢規劃執行土壤及菜圃生態觀察,讓學生藉由科學工具或五感,認識校園中的土壤、昆蟲與野草。

 

「舞春」是一個說食物背後故事的食農教育團隊,讓飲食牽連的經濟歷史地理、文學自然科學透過鮮活的課程展現。舞春是取台語「有剩」的諧音,命名的概念有著不同時空的背景意涵。早期的有剩是希望年年有餘,資源永續,進而衍伸出各種飲食文化與在地特色。

 

舞春食農工作室:https://www.facebook.com/mangiafastudio

微笑台灣-食農生態教育團隊 城市方舟與舞春工作室,不只學生也讓老師重拾學習的樂趣: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916

【苗栗神農計劃】校田農事課程:飲食習俗-尾牙吃刈包(109學年度上學期)

由貓裡小學團設計與執行的校田農事系列課程,今年,因尾牙時間仍在學期中,貓裡小學團創辦人陳淑慧老師以生活為題材,將傳統飲食文化融入課程設計,「尾牙吃刈包」作為課程主軸,規劃由種植、採收到加工應用的農事課程。透過實作,孩子們在動手做中,找到農業與生活緊密的連結。

109上學期神農第三堂課:尾牙吃刈包。(銅鑼鄉興隆國小)

 

 

校田實作課程-種植與採收

貓裡小學團準備了三種種類的芥菜苗,包心芥菜、甜芥菜與客家芥菜,分別為酸菜製作、鮮食與梅乾菜製作用。於開學第一個月種下,約一個半月的時間,就可以採收準備加工囉!

109上學期神農第一堂課:芥菜苗校田定植。(銅鑼鄉中興國小)

109上學期神農第一堂課:校田定植。(通霄鎮坪頂國小,右為貓裡小學團創辦人陳淑慧)

 

除了芥菜,這學期的校田同時選種適合秋冬季生長的蔬菜,按照適合年段由低、中、高三個年段分別種植蘿蔔、馬鈴薯與番茄。

109上學期神農第一堂課:校田定植,高年級番茄定植與棚架架設。
(後龍鎮中和國小,右為貓裡小學團農友老師陳威融)

 

 

加工應用課程-酸菜製作

新鮮芥菜鮮食可作快炒與雞湯燉煮,而經過傳統工法加工,另可製成三種常見客家農村食材——酸菜、福菜與梅干菜,加工後的芥菜不僅延長保存時間,也增添另一種風味。

芥菜採收。(苗栗市新英國小)

 

採收後的芥菜,需經過一至二天的陽光曝曬,芥菜曬軟後,孩子們開始今年的芥菜加工。首先,將芥菜反覆搓揉,一方面軟化菜梗,未來的發酵能夠更加入味,一方面檢查芥菜表面有無菜蟲,有機栽種的芥菜也是菜蟲們的一道美食。芥菜搓揉後,孩子們整齊將芥菜放入耐酸橘桶,每一層皆需灑上粗鹽,最上層則加入貓裡小學團特製米漿,透過乳酸桿菌加速發酵,最後,以石塊壓下完成酸菜醃製製作。

芥菜採收後,需先經陽光曝曬。(通霄鎮坪頂國小)

109上學期神農第二堂課:酸菜製作,搓揉芥菜。(銅鑼鄉中興國小)

109上學期神農第二堂課:酸菜製作,搓揉芥菜。(後龍鎮中和國小)

109上學期神農第二堂課:酸菜製作,搓揉後的芥菜,整齊放入耐酸橘桶。
(通宵鎮坪頂國小,右為農友老師陳威融)

109上學期神農第二堂課:酸菜製作,芥菜放入耐酸橘桶,一邊灑上粗鹽。
(通宵鎮坪頂國小,右為農友老師李致宏)

 

 

飲食生活課程-尾牙吃刈包

 

尾牙,每年最後一次作牙,祭祀土地公,也是孩子們享用這學期校田成果的日子。將醃製完成的酸菜切丁、加入絞肉一起炒香,最後加入香菜、花生粉,刈包完成。每年的年底,將象徵福氣的酸菜吃下肚,留住福氣、為新的一年祈福。

109上學期神農第三堂課:尾牙吃刈包,刈包製作材料絞肉與香菜。(銅鑼鄉興隆國小)

109上學期神農第三堂課:尾牙吃刈包,酸菜切丁後與絞肉炒香。(銅鑼鄉興隆國小)

109上學期神農第三堂課:尾牙吃刈包,刈包加入花生粉、香菜、炒香的絞肉與酸菜。
(銅鑼鄉興隆國小,左為貓裡小學團團長梁佩玲)

 

校田加菜課程-福菜、梅乾菜製作

梅乾菜製作。(銅鑼鄉中興國小)

芥菜的多種食用、加工方式,即是體現農村物盡其用精神的最佳範例之一。尾牙後,將未食用完畢的酸菜,撕成長條狀並塗抹鹽巴、吊起曬乾。在酸菜仍保有水份時,擠壓放置入空酒瓶、醬油瓶或甕內,倒置存放,即可製成福菜。另一方面,曬乾無任何水份的酸菜,捲成球狀,即是梅乾菜。酸菜、福菜與梅乾菜食用方式、料理變化多端,台灣農村的飲食習俗也因而豐富精彩。

酸菜日曬,準備製作福菜與梅乾菜。(銅鑼鄉中興國小)

課程設計:貓裡小學團創辦人陳淑慧

課程規劃執行:貓裡小學團創辦人陳淑慧、團長梁佩玲、陪伴農友


神農計劃農夫老師:貓裡小學團

(圖片取自94友善小鋪穿龍街村臉書粉絲專頁)

貓裡小學團集合苗栗神農學校臨近的青年農夫、社區農夫形成的跨領域學習團隊。使命為提供校方經營校田的知識與技術,一方面提供農民參與教育的機會。 這群在地農夫及青年自創的貓裡小學團,期望成為在地食農教育的活力平台。他們以有機耕作方式帶領國小學童從栽種、日常照顧到採收加工等一連串的食農教育。在2019.1 月,成立了「 苗栗縣青新友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穿龍街村上的「94 友善小鋪」做為青年創業基地,回鄉穩定腳步。

 

94友善小鋪穿龍街村:https://www.facebook.com/MyLogVillage

94友善小鋪網站:https://94.imita.org/#anchor03

微笑台灣-苗栗貓裡小學團  在地青農到學校給孩子上課,齊力繪出食農教育的共好美景: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