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屏東神農計劃】創新教育課程:獨居蜂旅館製作(108學年度下學期-高年級)

屏東創新教育課程按低中高三年段漸進式的課程設計,以校田為核心,發展植物、土壤以及昆蟲三大主題。

課程中藉由創新教育團隊的引導、任務活動搭配美感素養、團隊合作、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科學探究等能力養成。情境式教學希望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與核心素養的建立。

 

獨居蜂旅館製作

主題為昆蟲的高年級課程中,城市方舟工作室謝宗叡(小新老師)以校園其一常見昆蟲-獨居蜂為主題,發展實驗調查、團隊合作、手作創意的課程遊戲。

108下學期創新教育課程:獨居蜂旅館D. I. Y.。(屏東縣潮州鎮潮南國小)

 

神農計劃的校田中,除了作物外,還有一座「獨居蜂的家」,孩子們可以看見不同種類獨居蜂媽媽如何打造育嬰房。這學期,小新老師邀請孩子們一起成為獨居蜂房東,製作獨一無二的獨居蜂旅館。

屏東神農計劃校田中都有一座獨居蜂的家。(屏東縣潮州鎮潮南國小)

 

以竹管、竹筷與麻繩製作的簡易旅館,將擺放在孩子們挑選的校園的一角,校園限定的獨居蜂旅館即將開張,怎麼樣的旅館會受到獨居蜂媽媽的青睞呢?

108下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孩子們分工製作獨居蜂旅館與解說牌。(屏東縣潮州鎮四林國小)

 

108下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孩子們分工製作獨居蜂旅館與解說牌。(屏東縣潮州鎮潮東國小)

 

108下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孩子們完成獨居蜂旅館與說明牌後,於校園挑選旅館設立位置。
(屏東縣潮州鎮潮東國小)

 

108下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孩子們完成獨居蜂旅館與說明牌後,於校園挑選旅館設立位置。
(屏東縣潮州鎮四林國小)

 

108下學期創新教育課程:獨居蜂旅館說明牌。(屏東縣潮州鎮潮東國小)

 

旅館比一比

「校園中的環境是怎麼樣的呢?是誰協助花授粉的呢?獨居蜂的家長什麼樣子呢?」出發尋找獨居蜂前,小新老師讓大家把心中的獨居蜂與獨居蜂的家畫下來。

108下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小新老師與孩子們觀察旅館是否有獨居蜂入住。
(屏東縣南州鄉南州國小)攝影:劉瑜楷

 

接著,孩子們帶著小新老師,來到各自製作的旅館與孩子們認為校園中獨居蜂出沒的地方,搜尋獨居蜂。

 

108下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孩子們於觀察皿中觀察獨居蜂。
(屏東縣南州鄉南州國小)攝影:劉瑜楷

 

獨居蜂常使用土牆、椴木或是竹筒等自然素材築巢,挑選環境中較少干擾的位置,如校園停車場、司令台後牆面等地方。小新老師將發現的獨居蜂放在觀察器皿中,透過器皿,孩子們清楚得看見將獨居蜂長相、特徵後紀錄,與同學們分享近距離觀察後的發現。

 

課程設計、執行:城市方舟工作室共同創辦人 謝宗叡


神農計劃創新教育團隊:城市方舟工作室

(圖片取自城市方舟工作室臉書粉絲專頁,圖右:王庭碩,圖中:謝宗叡,圖左:扶尚睿)

 

台大昆蟲所博士生王庭碩、扶尚睿、以及中興大學昆蟲所碩士謝宗叡三人共同創立,設計系列結合自然環境的獨居蜂課程,在校園中建置「獨居蜂旅館」,帶孩子從觀察獨居蜂入住狀況分析環境問題。

 

COME BACK to ME 是臺灣第一個推廣獨居蜂旅館的團隊,由三個昆蟲系的夥伴王庭碩、謝宗叡與扶尚睿所組成。其核心目標並非提倡目前主流的城市養蜂,而是透過「COME BACK to ME x 城市養蜂是Bee要的」粉絲頁作為教育平臺,以圖文的方式,讓一般民眾能對蜜蜂以及獨居蜂,甚至是環境改善的基本知識有初步的瞭解,也跟大家分享我們城市養蜂在實際操作上可能遇到的問題。藉由這一連串的教育與實際行動, 讓我們能真正拉近自然與城市的距離。

 

城市方舟工作室:https://www.facebook.com/comebacktobee

城市養蜂是BEE要的:https://comebacktobee.weebly.com/

微笑台灣-食農生態教育團隊 城市方舟與舞春工作室,不只學生也讓老師重拾學習的樂趣: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916

【屏東神農計劃】創新教育課程:養出大家都愛住的土壤(108學年度下學期-中年級)

屏東創新教育課程按低中高三年段漸進式的課程設計,以校田為核心,發展植物、土壤以及昆蟲三大主題。

課程中藉由創新教育團隊的引導、任務活動搭配美感素養、團隊合作、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科學探究等能力養成。情境式教學希望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與核心素養的建立。

 

認識自己的土壤:校田土壤採集

這學期在農事課程定植前,立蘇老師特別請學校預留一部分校田,準備一起與孩子們採集土壤,了解校田土壤狀態。

108下學期創新教育課程:立蘇老師使用土壤穿刺器,呈現土壤不同深度差別。
(屏東縣南州鄉同安國小)

 

採集後,孩子們首先透過五感,感受校田土壤的顏色、味道以及細部土壤的組成特色。具有草味、顏色較深以及看得到不同生物的土壤是好土的辨別條件,透過以上特徵表示土壤中的碳循環運作順暢,作物得以獲得所需養份成長。

除了外觀觀察外,孩子們更製作土壤丸子與搖搖杯,測試其健康程度。健康的土壤可以形成不同的團粒,產生穩定的結構。

108下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同學們以校田土壤製作搖搖杯。(屏東縣南州鄉同安國小)

 

108下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各組製作成品比較,分析校田土壤狀況。(屏東縣潮州鎮潮南國小)

 

108下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各組製作成品比較,分析校田土壤狀況。(屏東縣南州鄉同安國小)

 

養土行動,開始

校田經過多個學期生長與採收,需要養土休息。(屏東縣南州鄉同安國小)攝影:劉瑜楷

 

經過校田土壤採集與分析,學校老師們與孩子們了解好土的重要與校田土壤此時的狀態。在多學期的種植與採收後,校田土壤狀況皆需要休息、蓄積養分。

除了部分校田進入休息外,立蘇老師也請學校自行蒐集學校既有的材料,如水果皮覆蓋,加速土壤恢復其沃度。

108上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孩子們準備覆蓋校田土壤材料。(屏東縣南州鄉同安國小)攝影:劉瑜楷

 

課程設計、執行:舞春食農工作室共同創辦人、三玉號-野草茶煮茶人 蘇立中(立蘇老師)


神農計劃創新教育團隊:舞春食農工作室

台大昆蟲所碩士蘇立中與臺師大環境教育所碩士邱士倢規劃執行土壤及菜圃生態觀察,讓學生藉由科學工具或五感,認識校園中的土壤、昆蟲與野草。

 

「舞春」是一個說食物背後故事的食農教育團隊,讓飲食牽連的經濟歷史地理、文學自然科學透過鮮活的課程展現。舞春是取台語「有剩」的諧音,命名的概念有著不同時空的背景意涵。早期的有剩是希望年年有餘,資源永續,進而衍伸出各種飲食文化與在地特色。

 

三玉號-野草茶

(圖片取自三玉號臉書粉絲專頁)

 

野草生活是三玉號想闡述的理念價值,隨著時空的演變,野草與人的關係,也不斷地在轉化成不同的樣貌並融入日常生活中。

三玉號以青草茶鋪形式推出草茶相關飲品、小點,展現飲食文化與土地間密不可分的連結,同時,透過台灣野草與不同食材創新結合,重新詮釋台灣野草的傳統意象。

茶鋪地址:台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六段820

 

舞春食農工作室:https://www.facebook.com/mangiafastudio

三玉號-野草茶: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wildherbtea

微笑台灣-食農生態教育團隊 城市方舟與舞春工作室,不只學生也讓老師重拾學習的樂趣: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916

【屏東神農計劃】創新教育課程:餐桌上的植物(108學年度下學期-低年級)

屏東創新教育課程按低中高三年段漸進式的課程設計,以校田為核心,發展植物、土壤以及昆蟲三大主題。

 

課程中藉由創新教育團隊的引導、任務活動搭配美感素養、團隊合作、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科學探究等能力養成。情境式教學希望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與核心素養的建立。

108下學期神農創新教育課程:校田作物觀察。(屏東縣潮州鎮潮南國小)

 

「可以吃的植物」生長型態與營養介紹

以繪本《可以吃的植物》展開植物的魔幻奇境,從生根發芽到開花結果,孩子們與小花老師一起在校田裡,探索餐桌上的常見蔬菜再成為一道菜餚之前的成長歷程。

108下學期神農創新教育課程:介紹校田栽種的蔬果與其構造對應功能。孩子們餐桌上常見的青蔥,卻少見過其花開的模樣。(屏東縣潮州鎮潮南國小)

 

108下學期神農創新教育課程:介紹校田栽種的蔬果與其構造與對應功能,了解植物生命運作。
(屏東縣潮州鎮潮南國小)

 

校田植物構造巡禮結束,小花老師接著與孩子們分享餐桌上常見蔬菜的內在的營養成分。除了食用構造的分別,營養成分也依據其部位而有差異。種子食材富含豐富營養,如蛋白質、澱粉、油脂等,以利植物繁衍。

透過故事引導與校田觀察,在輕鬆的氛圍中,孩子們看見生命的奧妙也學習飲食營養的均衡攝取。

108下學期神農創新教育課程:介紹校田栽種的蔬果與其構造與對應功能,了解植物生命運作。
(屏東縣潮州鎮四林國小)

 

繪本導讀與創作

認識校田多種蔬果的特性後,小花老師邀請大家一起加入奇幻植物的團隊中,創造植物星球的怪奇、可愛角色。製作過程與分享時可以看見孩子們喜愛與排斥的蔬果特色。

108下學期神農創新教育課程:
舞春食農工作室邱士倢-小花老師《新發現!高麗菜星動物圖鑑》繪本導讀。
(屏東縣南州鄉南州國小)攝影:劉瑜楷

 

108下學期神農創新教育課程:植物星球角色介紹—「格外品」也是植物星球中的一員,由外觀簡介蔬果外貌差異的由來。
(屏東縣南州鄉南州國小)攝影:劉瑜楷

課程設計、執行:舞春食農工作室教育經理 邱士倢(小花老師)

參考資料:《可以吃的植物》《新發現!高麗菜星動物圖鑑》


神農計劃創新教育團隊:舞春食農工作室

台大昆蟲所碩士蘇立中與臺師大環境教育所碩士邱士倢規劃執行土壤及菜圃生態觀察,讓學生藉由科學工具或五感,認識校園中的土壤、昆蟲與野草。

 

「舞春」是一個說食物背後故事的食農教育團隊,讓飲食牽連的經濟歷史地理、文學自然科學透過鮮活的課程展現。舞春是取台語「有剩」的諧音,命名的概念有著不同時空的背景意涵。早期的有剩是希望年年有餘,資源永續,進而衍伸出各種飲食文化與在地特色。

 

舞春食農工作室:https://www.facebook.com/mangiafastudio

微笑台灣-食農生態教育團隊 城市方舟與舞春工作室,不只學生也讓老師重拾學習的樂趣: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