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貓裡小學團

【苗栗神農計劃】校田農事課程:土壤肥沃術 (110學年度上學期)

苗栗神農作為計畫發展起點,各個小學開田已屆六年。經歷每學期的種植與採收,校田土壤漸漸發出健康警報,校田的土感覺變硬了!土壤看起來乾乾的、作物好像長不大……,土壤作為農事栽種的基礎,淑慧老師決定幫校田作完整的健康檢查,先把土養好再來種菜!

110上學期-認識好土,除了校田土壤養育,課程更融入培養土的翻伴,孩子親身感受健康的土的觸感。

 

土壤知多少

土壤看起來的形狀與顏色是什麼?校田裡有發現土塊還是孔洞嗎?土聞起來的味道像什麼呢?這學期我們不種菜,貓裡小學團帶著孩子們在校田中搖身一變成為土壤工程師,摸摸看、聞聞看,放大檢視土壤中大大小小的特徵,土壤基礎調查為後面養土作準備。

110上學期-土壤知多少:健康的土壤應為鬆軟、深咖啡色、淡淡的青草味,仔細觀察可以看見小生物。(苗栗市新英國小)

110上學期-土壤知多少:採樣校田區不同位置的土壤作比較。(銅鑼鄉中興國小)

 

「健康的土壤裡有小土塊和小石頭、有空氣和水,還有動植物與看不見的微生物。」好土不僅滋養作物生長,土壤多樣性更是奠定生態循環的基礎,維繫所有動植物的生命。

 

110上學期-土壤知多少:這學期神農小學校田停耕,為土壤補充所需養分。(後龍鎮中和國小)

 

土壤千層派

在製作土壤的有機堆肥前,首先需要認識土壤中常見的碳元素、氮元素。兩種元素都是作物生長所需的基本營養。藉由元素的補充,增加土壤中碳、氮兩種元素的比例,加快循環均衡的恢復。

 

  • 土壤千層派剖面
蓋上帆布
澆上適量的水
原本的土壤
果皮、豆渣等生廚餘
落葉
原本的土壤

 

110上學期-土壤千層派:將含有碳、氮元素的材料,加入校田並蓋帆布後靜置。豆渣-氮元素、果皮-碳元素。(後龍鎮中和國小)

110上學期-土壤千層派:蒐集學校落葉並鋪上校田。(通霄鎮坪頂國小)

110上學期-土壤千層派:待所有有機質補充材料覆蓋完畢後,澆水加速其作用。(通霄鎮坪頂國小)

 

採收與加工

完成堆肥的校田,需要時間靜置休息。貓裡小學團準備了美植袋搭配營養的培養土,孩子們在教室旁種下迷迭香,除了就近照顧與觀察外,這次更融入迷迭香萃取純露,加工製作純露護手霜的課程。孩子們睜大眼睛看著純露機中迷迭香萃取過程,教室裡瞬間充滿著迷迭香香濃的味道。有別於以往料理餐會的形式,孩子們將作物的加工成為生活用品,帶回與家人朋友分享。

 

110上學期-採收與加工:孩子們於美植袋中採收迷迭香。(通霄鎮烏眉國小)

110上學期-採收與加工:孩子們仔細觀察迷迭香萃取過程。(後龍鎮中和國小)

110上學期-採收與加工:混和蠟與油並加入萃取好的純露,快速攪拌至相容。(銅鑼鄉興隆國小)

 

土壤大驗收

經過全校師生與農老師們一學期的努力,校田土壤狀況是否獲得改善呢?淑慧老師準備了兩種儀器─1.土壤穿刺器、2.溫度計,透過土壤剖面與土壤內層溫度的直接數據,了解校田土壤的身體狀況,以科學的方式進行這學期的土壤大驗收。

110上學期-土壤大驗收:使用土壤穿刺器穿刺約30公分的深度,了解植物根系生長的土壤狀況。
(銅鑼鄉興隆國小)

110上學期-土壤大驗收:溫度計測量土壤溫度,當鋪蓋的材料正在腐熱,溫度會上升至40度左右。
(銅鑼鄉中興國小)

 

延伸作品:銅鑼鄉興隆國小-國語日報投稿(作者:魏于晴)

課程設計與執行:Me棗居自然農園 陳淑慧、貓裡小學團


神農計劃農事教學團隊:貓裡小學團

(圖片取自94友善小鋪穿龍街村臉書粉絲專頁)

貓裡小學團集合苗栗神農學校臨近的青年農夫、社區農夫形成的跨領域學習團隊。使命為提供校方經營校田的知識與技術,一方面提供農民參與教育的機會。 這群在地農夫及青年自創的貓裡小學團,期望成為在地食農教育的活力平台。他們以有機耕作方式帶領國小學童從栽種、日常照顧到採收加工等一連串的食農教育。在2019.1 月,成立了「 苗栗縣青新友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穿龍街村上的「94 友善小鋪」做為青年創業基地,回鄉穩定腳步。

 

94友善小鋪穿龍街村:https://www.facebook.com/MyLogVillage

94友善小鋪網站:https://94.imita.org/#anchor03

微笑台灣-苗栗貓裡小學團  在地青農到學校給孩子上課,齊力繪出食農教育的共好美景: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869

【苗栗神農計劃】校田農事課程:羅勒與韭菜的忌避作用(109學年度下學期)

苗栗神農計劃的農事指導團隊貓裡小學團,每學期以不同主題課程選種四季作物,在實作中帶給孩子們友善土地的種植知識與智慧。「忌避作用」是有機栽種中常見的病蟲害防治,課程融入作物生長特性與交互作用影響,孩子們在動手做中觀察田裡的作物多樣性。

109下學期神農第二堂課:忌避作用與病蟲害觀察。
(通霄鎮坪頂國小,貓裡農友老師陳威融授課)

 

有機栽種中藉由作物生長特性與害蟲的掌握,以資材運用、生物防治與作物忌避等友善環境的方法,達到有效的病蟲害防治。貓裡小學團過去也曾以蔥與小黃瓜搭配作為忌避課程主題,觀察兩種作物共同栽種的影響。

 

校田實作課程-忌避作用

蔥屬的韭菜因含有味道強烈且具抗菌效果的磂黃化合物,有效的阻絕蟲害也抑制病菌的繁殖,是一常見的蔬菜類忌避作物。此次與韭菜搭配的組合就是昆蟲喜愛的羅勒,常見的羅勒病蟲害有粉介殼蟲、粉蝨以及蚜蟲。

109下學期神農第一堂課:養土與作物定植。高年級同學操作羅勒定植。(苗栗市新英國小)

 

109下學期神農第一堂課:養土與作物定植。
(左為貓裡小學團創辦人陳淑慧,右為貓裡農友老師李致宏)
此學期種植玉米、茄子、羅勒、韭菜、香蕉甜椒。

 

109下學期神農第一堂課:養土與作物定植。定植前,依校田土壤狀況適度除草與翻鬆土壤。
(苗栗市新英國小)

 

109下學期神農第一堂課:養土與作物定植。定植前,依校田土壤狀況適度除草與翻鬆土壤。
(銅鑼鄉中興國小,右為貓裡農友老師蕭信傑)

 

109下學期神農第一堂課:養土與作物定植。韭菜定植。(銅鑼鄉興隆國小)

 

109下學期神農第二堂課:忌避作用與病蟲害觀察。作物生長一個月後,進行校田病蟲害觀察,透過黏蟲紙上的昆蟲了解校田狀態。(後龍鎮中和國小,貓裡農友老師陳威融授課)

 

加工應用課程-韭菜水餃製作

此學期加工課程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嚴峻而延期,原訂內容以簡化的線上食譜提供給各神農小學,邀請孩子們在家中一起參與神農課程,防疫期間與家人分享食農樂趣。

韭菜餃子食譜

 

▋食材
1.校田韭菜 1 把
2.豬絞肉 1 斤3.水餃皮 60 片(約一斤)

▋調味料
1.鹽巴 適量
2.胡椒粉 適量
3.香油 適量
4.薑泥 適量
▋作法
1.處理韭菜:泡淡鹽水 15 分鐘後,以清水洗淨並晾乾切成末,接著用 1 湯匙香油調味。

2.處理豬絞肉:加入 1 湯匙鹽巴、1 湯匙薑泥、1 湯匙米酒、0.5 湯匙香油、胡椒粉拌勻。

3.包水餃:將韭菜、豬絞肉拌勻,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包入水餃皮。盤子可以撒上散粉避免沾黏,並備一碗水幫助水餃皮相黏。

 

課程設計:貓裡小學團創辦人陳淑慧

課程規劃執行:貓裡小學團創辦人陳淑慧、團長梁佩玲、陪伴農友

參考資料: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 & 愛料理韭菜豬肉水餃食譜

神農計劃農夫老師:貓裡小學團

(圖片取自94友善小鋪穿龍街村臉書粉絲專頁)

貓裡小學團集合苗栗神農學校臨近的青年農夫、社區農夫形成的跨領域學習團隊。使命為提供校方經營校田的知識與技術,一方面提供農民參與教育的機會。 這群在地農夫及青年自創的貓裡小學團,期望成為在地食農教育的活力平台。他們以有機耕作方式帶領國小學童從栽種、日常照顧到採收加工等一連串的食農教育。在2019.1 月,成立了「 苗栗縣青新友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穿龍街村上的「94 友善小鋪」做為青年創業基地,回鄉穩定腳步。

 

94友善小鋪穿龍街村:https://www.facebook.com/MyLogVillage

94友善小鋪網站:https://94.imita.org/#anchor03

微笑台灣-苗栗貓裡小學團  在地青農到學校給孩子上課,齊力繪出食農教育的共好美景: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869

【苗栗神農計劃】校田農事課程:飲食習俗-尾牙吃刈包(109學年度上學期)

由貓裡小學團設計與執行的校田農事系列課程,今年,因尾牙時間仍在學期中,貓裡小學團創辦人陳淑慧老師以生活為題材,將傳統飲食文化融入課程設計,「尾牙吃刈包」作為課程主軸,規劃由種植、採收到加工應用的農事課程。透過實作,孩子們在動手做中,找到農業與生活緊密的連結。

109上學期神農第三堂課:尾牙吃刈包。(銅鑼鄉興隆國小)

 

 

校田實作課程-種植與採收

貓裡小學團準備了三種種類的芥菜苗,包心芥菜、甜芥菜與客家芥菜,分別為酸菜製作、鮮食與梅乾菜製作用。於開學第一個月種下,約一個半月的時間,就可以採收準備加工囉!

109上學期神農第一堂課:芥菜苗校田定植。(銅鑼鄉中興國小)

109上學期神農第一堂課:校田定植。(通霄鎮坪頂國小,右為貓裡小學團創辦人陳淑慧)

 

除了芥菜,這學期的校田同時選種適合秋冬季生長的蔬菜,按照適合年段由低、中、高三個年段分別種植蘿蔔、馬鈴薯與番茄。

109上學期神農第一堂課:校田定植,高年級番茄定植與棚架架設。
(後龍鎮中和國小,右為貓裡小學團農友老師陳威融)

 

 

加工應用課程-酸菜製作

新鮮芥菜鮮食可作快炒與雞湯燉煮,而經過傳統工法加工,另可製成三種常見客家農村食材——酸菜、福菜與梅干菜,加工後的芥菜不僅延長保存時間,也增添另一種風味。

芥菜採收。(苗栗市新英國小)

 

採收後的芥菜,需經過一至二天的陽光曝曬,芥菜曬軟後,孩子們開始今年的芥菜加工。首先,將芥菜反覆搓揉,一方面軟化菜梗,未來的發酵能夠更加入味,一方面檢查芥菜表面有無菜蟲,有機栽種的芥菜也是菜蟲們的一道美食。芥菜搓揉後,孩子們整齊將芥菜放入耐酸橘桶,每一層皆需灑上粗鹽,最上層則加入貓裡小學團特製米漿,透過乳酸桿菌加速發酵,最後,以石塊壓下完成酸菜醃製製作。

芥菜採收後,需先經陽光曝曬。(通霄鎮坪頂國小)

109上學期神農第二堂課:酸菜製作,搓揉芥菜。(銅鑼鄉中興國小)

109上學期神農第二堂課:酸菜製作,搓揉芥菜。(後龍鎮中和國小)

109上學期神農第二堂課:酸菜製作,搓揉後的芥菜,整齊放入耐酸橘桶。
(通宵鎮坪頂國小,右為農友老師陳威融)

109上學期神農第二堂課:酸菜製作,芥菜放入耐酸橘桶,一邊灑上粗鹽。
(通宵鎮坪頂國小,右為農友老師李致宏)

 

 

飲食生活課程-尾牙吃刈包

 

尾牙,每年最後一次作牙,祭祀土地公,也是孩子們享用這學期校田成果的日子。將醃製完成的酸菜切丁、加入絞肉一起炒香,最後加入香菜、花生粉,刈包完成。每年的年底,將象徵福氣的酸菜吃下肚,留住福氣、為新的一年祈福。

109上學期神農第三堂課:尾牙吃刈包,刈包製作材料絞肉與香菜。(銅鑼鄉興隆國小)

109上學期神農第三堂課:尾牙吃刈包,酸菜切丁後與絞肉炒香。(銅鑼鄉興隆國小)

109上學期神農第三堂課:尾牙吃刈包,刈包加入花生粉、香菜、炒香的絞肉與酸菜。
(銅鑼鄉興隆國小,左為貓裡小學團團長梁佩玲)

 

校田加菜課程-福菜、梅乾菜製作

梅乾菜製作。(銅鑼鄉中興國小)

芥菜的多種食用、加工方式,即是體現農村物盡其用精神的最佳範例之一。尾牙後,將未食用完畢的酸菜,撕成長條狀並塗抹鹽巴、吊起曬乾。在酸菜仍保有水份時,擠壓放置入空酒瓶、醬油瓶或甕內,倒置存放,即可製成福菜。另一方面,曬乾無任何水份的酸菜,捲成球狀,即是梅乾菜。酸菜、福菜與梅乾菜食用方式、料理變化多端,台灣農村的飲食習俗也因而豐富精彩。

酸菜日曬,準備製作福菜與梅乾菜。(銅鑼鄉中興國小)

課程設計:貓裡小學團創辦人陳淑慧

課程規劃執行:貓裡小學團創辦人陳淑慧、團長梁佩玲、陪伴農友


神農計劃農夫老師:貓裡小學團

(圖片取自94友善小鋪穿龍街村臉書粉絲專頁)

貓裡小學團集合苗栗神農學校臨近的青年農夫、社區農夫形成的跨領域學習團隊。使命為提供校方經營校田的知識與技術,一方面提供農民參與教育的機會。 這群在地農夫及青年自創的貓裡小學團,期望成為在地食農教育的活力平台。他們以有機耕作方式帶領國小學童從栽種、日常照顧到採收加工等一連串的食農教育。在2019.1 月,成立了「 苗栗縣青新友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穿龍街村上的「94 友善小鋪」做為青年創業基地,回鄉穩定腳步。

 

94友善小鋪穿龍街村:https://www.facebook.com/MyLogVillage

94友善小鋪網站:https://94.imita.org/#anchor03

微笑台灣-苗栗貓裡小學團  在地青農到學校給孩子上課,齊力繪出食農教育的共好美景: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869

【校田裡的生活課】七年成果展系列活動│農夫家教班:手把手改造老師變專業農夫(含漬物菜譜)

菜鳥新農的意外開端

貓裡小學團的淑慧老師談到「回到鄉間時,細胞彷彿都不一樣了,這是都市生活感受不到的。」憶起當初帶著生病的狗狗來到農村生活,經過每日鄰近的農田景致,由於喜愛大自然,逐漸從一名過自己生活的消費者轉而扮演起農村的生產者。遇見台灣好基金會後,原先手拿鋤頭的雙手,再添上麥克風,站上講台、成為在小學開講的「農老師」。淑慧老師期許藉由食農教育的途徑及推廣,重啟越多人對於土地、自然與生活的感受及認同,如同她在農村的社區中所為之動容一種「土地與人生活息息相關」氛圍,將這份熱愛的動力持續傳遞給下一代。

 

棗農的一年

成立有機管理的Me棗居自然農園的淑慧老師,分享號稱台灣紅寶石的紅棗的種植法則,需要配合著自然的時令節氣。春季為棗樹甦醒的時節,強調「修補生態失衡的友善耕作」,因而不會使用化學農藥來除蟲,運用科學家般的研究精神尋找改善的方式,避免無辜且良善的昆蟲遭殃,如扮演重要授粉者的蜂類。在夏季是棗樹生長及採收的季節,尤其是七月採收時,紅透半邊的紅棗是最好吃的狀態。淑慧老師透過「用人的方式想紅棗樹,一切變得簡單」的心境,巧手將農田轉而如彈簧床一般的舒適,供棗樹茁壯生長,並就地取材自製有機肥料,如使用牛糞堆肥。而在秋冬則是將採收的紅棗乾燥加工,尋求最低的碳里程生產,製作成紅棗乾,手工果醬等創意農產品。同時,冬季也進入棗樹土地的修復期,給予大自然時間,將棗枝回歸泥土產生有機質,移除多餘的枝枒,形成碳循環。

現場試吃體驗

 

食物背後的風土情懷及家鄉認同

不僅種植紅棗樹,淑慧老師近年來也開始種植生日樹。因為在傳統文化習俗中,父母親會在女兒出生後,為女兒種下一顆專屬於她的樹木,未來出嫁時,做為手工木製的家具嫁妝。此外,黑豆酒也有特殊的文化意涵,孕婦的母親會在孕婦剛懷孕時為其釀造黑豆酒,做為孕婦做月子期間的補酒。食物不僅做為進食的單純功用,食物背後的風土情懷以及生產者對其的情感是不能遺忘的,代表著在地生活的展演,串聯生產過程中的家鄉及土地認同。

 

【有機蔬果糖醋漬──油甘、蘿蔔、洛神】菜譜
食材:油甘、白蘿蔔、洛神
調味料:鹽巴、砂糖、有機蘋果醋(or米醋)
容器:玻璃罐

〔食材處理〕
油甘
1.洗淨
2.以叉子或刀在油甘上戳洞、劃開
3.加入些許鹽巴,以雙手抓至出水
4.倒入滾水中,過水5秒即可撈出

白蘿蔔
1.洗淨、晾乾
2.有機蘿蔔可削厚皮使用(全食物不浪費)
3.將削下的皮切段、蘿蔔切片
4.抓鹽
5.抓好鹽的蘿蔔過滾水(10秒)勿煮熟

洛神
1.洛神花洗淨、晾乾
2.ㄧ朵切三瓣

〔裝罐〕
1.依序放入處理過的白蘿蔔、蘿蔔皮、油甘、洛神
2.蓋上一半糖、淋上有機蘋果醋(糖醋比例2: 1)
3.蓋上蓋子搖勻
4.開蓋灑上另一半糖
5.蓋上蓋子搖勻
糖醋漬調味料比例|醋:糖:水=1: 2: 3
(*此次因油甘會大量出水,因此不額外加水、鎖住蔬果天然水分)

 

【校田裡的生活課】系列活動│食農教育小論壇:食農教育怎麼教?神農計劃七年的耕耘筆記

主持:神農計劃七年成果展策展人 彭昱融

與談:神農計劃主持人 賴姿妙
   威勝顧問創辦人、豐年社前副社長 蘇登呼
   貓裡小學團創辦人 陳淑慧
   屏東縣潮南國小校長 林秀玲

主持人 彭昱融:

神農計劃是一個以學校校田為中心的食農教育計畫,最重要的當然是有核心小學,我們邀請到潮南國小的秀玲校長。另外,老師其實非常忙,而且老師的教育專業也不一定是「農」,所以台灣好基金會在進入校園的時候,有非常多的支援系統跟支援團隊,很重要的是「農夫」這個角色,邀請到了來自苗栗種有機紅棗的淑慧。除此之外,台灣好基金會在推動整個計劃,這七年來也有很重要的推手,其中一位是蘇登呼顧問,他曾經是豐年社的副社長。還有基金會長期在推動這個計劃專案的經理姿妙。

大家都知道,台灣這幾年一直在推動食農教育,也推動食農教育法,它成為台灣基礎教育很重要的議題。我們今天特別邀這幾位講者跟大家聊聊,神農計劃這七年來,中間有趣的故事、神農計劃跟其他食農教育不一樣的點,還有在未來我們也許可以轉動更多人做這件事。

我們首先請潮南國小的秀玲校長來分享這幾年下來,神農計劃帶給老師、孩子的故事。

 

屏東縣潮南國小校長 林秀玲:

我的學校應該是在105學年的時候,跟基金會對上,那一年我們的校田其實是一塊荒地。因為校舍蓋完了之後,往下填的是劣質的土,連草都長不好。可是我們從土翻完了之後,從一塊什麼都沒有的校田,發展到現在以食農為主題的校定課程,也是我們食農學校一個主軸的課程。

這個課程的演變,就像今天的主題「校田裡的生活課」,可是當時我們在發展課程的時候,並沒有這個主題。因為結合十二年國教的翻轉,所有的課程要跨領域、生活脈絡化,所以那時候帶著老師在建構校田的課程的時候,純粹就是從這塊土地發現什麼、孩子好奇什麼,我們才發展出這套課程。所以這套課程開始是空的、無的老師們是害怕的。

害怕什麼?害怕做錯。

過去老師教學有指引、有依據,所以他們很準確地去教學。老師們告訴孩子的就是要對的、準的,可是當什麼都沒有的時候、老師也非農業專長,我們做錯了怎麼辦?我們教錯了怎麼辦?我們老師從頭開始,除了每週共備之外,期初的共備去典範學習也好,去轉換老師們的思維。

在第一年共備過程中,最常聽到是「好恐怖喔」、「下一步我該怎麼走」、「如果孩子問我問題我不知道怎麼回答怎麼辦」。那時候我的角色是,雖然我也不知道、對農事我也不懂,但是說:你就大膽地告訴孩子,這個問題老師也沒有答案,我們一起來學好不好?」那時候翻轉老師的觀念,我們就跟著孩子一起學,慢慢地翻轉出來。

我們學校一個年級只有一個班,再加上幼兒園,幼兒園只有15個小孩,所以是一個小學校。除了幼兒園以外的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班田,幼兒園的孩子拔草很厲害。澆水的工作就很有趣了,玉米苗剛種下去大概十公分高,幼兒園三歲的孩子開始澆水,玉米苗慢慢長大、慢慢到他的肩膀、到他的頭、超越頭,然後比我們大人還高的時候,他們是拿著澆花器穿梭在兩棵玉米的中間澆水。

當校田時間一到、音樂一播,學生很自動的拿起澆花器,開水龍頭的水,然後把水集合到集水桶、用澆花器舀水,再走到他照顧的植物裡面去做。這樣每天耕耘的工作,學生也不會吵說我不要,反而很開心。

我覺得他們慢慢從農作中學會觀察……

菜種下去,蟲就來了。菜在蟲的啃食下,學生看著菜快要不見,所以他們就開始抓蟲,抓到蟲會怎樣?把它捏死。蟲太多的時候學生捏到害怕了,然後他會發現每一條都是小生命,就不敢捏了,然後整張手都是蟲的問老師說:「怎麼辦?」後來中年級的孩子說,我們有動物觀察箱,所以學校就開始瘋狂的養菜蟲,化出來的蟲有各式各樣不一樣!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我們有一個孩子,在有校田前,下課後沒得玩就把蟲肢解掉。可是當我們開始種菜後、養了菜蟲,當蟲化成蝶後,那個孩子就把它放生了,然後跟它 say goodbye,我覺得這個課程的生命教育在淺移默化改變他。

剛開始有菜蟲的時候,小朋友很害怕菜蟲把菜吃掉。慢慢地,他們告訴我說:「沒關係,蟲吃剩的我們再吃。」我覺得他們學會分享,甚至這個分享的對象是菜蟲。昆蟲生態因為有生態池的關係又更多元了,所以我們學校又發展出了跟生態有關的:天上飛的、地上爬的、土裡鑽的、水裡游的,這些東西帶進了學校第二種自然生態課程。

因為我們學校的鳥很多,演變出一軸生態裡專門講鳥的。舉個例,學校老師種了馬利筋,那個葉子長得很漂亮,有一天樺斑蝶的幼蟲出現了,我們老師好開心哦!愈來愈多、愈來愈多,孩子就很開心,想說很多樺斑蝶。過沒兩天,葉子沒了,因為蟲太多了;再過兩天,蟲也沒了,不是沒有食物,是鳥來了;過不久,有些鳥出現拉肚子的現象。老師就帶著學生去找答案,發現說馬利筋裡面有些成分對鳥的腸胃會有影響,如果這樣的循環多幾次之後,鳥就不吃樺斑蝶的幼蟲,樺斑蝶就可以羽化成功了。

有了菜之後,就會有吃的問題。

我們發展了第三軸的料理課程,因為我們學校特色作物是香草,所以料理課程不是隨便料理喔。老師的課程都會以香草為主,剛開始我們說用九層塔,是我們最熟悉的香草,用九層塔去設計自己的料理,孩子們就去討論他要去設計什麼料理。一年級就是九層塔煎蛋、二年級九層塔pizza、三年級是九層塔壽司、四年級是九層塔水餃、五年級是九層塔盒子,六年級是青醬義大利麵。在料理的過程中,他們不是只是出這道菜而已,他們要去搜尋資料,找這道料理要怎麼產出,再用心智圖去分工,然後把流程也做心智圖的規劃。

我們料理大賽那天,全校一起來,我們原本都害怕孩子去操作東西,可是因為團體在運作的過程,他們居然就一步一步不知不覺的跟大家完成了這些任務。他們非常非常的投入哦,也因為投入,所以他會小心。

料理完了之後,是不是會有廚餘?

我們的低年級會做廚餘堆肥,堆肥做完之後我們會回到校田。中年級是蚯蚓堆肥,高年級是做落葉堆肥。他們要去設計落葉堆肥,不同組別要去比較,我是挖洞的堆肥、還是架高通風的堆肥,設計圖畫好之後要把他架出來,要去觀察他的結果,然後告訴大家為什麼,他們要口語表達。

最後一軸其實就是文創跟行銷,所以我們的孩子到六年級的時候,要到市集去擺,把一到六年級所學的東西變成產品,帶到市集去行銷。孩子口語表達要說得讓人家願意來購買,售得的金額就會變成他們畢業旅行的基金,但是在行銷前,他們必須在校內先演練。這一節課,他們結合社會領域,所以我們有一個賣香草團,從幼兒園到教師,每個人會發消費券,再去跟他們購買。老師也會跟他們討論成本、利潤問題,其中買的器材學生是要分攤成本的,老師也會跟各組學生收租金。

在橫軸我們是跨領域課程,縱軸我們已經研發出跨年級的課程。我們這套課程重點在「實作」,每一個課都是實作,演進到現在,我們已經出了自己的一套教材,希望我們學校這套課程可以一直往下延續。

因為基金會,因為這樣的轉換,我們的老師在成長,我們的孩子在受益。很多人問我說,你如何看到孩子的轉變,我說:「孩子的眼神是最明顯的,你可以看到孩子的專注跟投入。」

 

貓裡小學團創辦人 陳淑慧:

我覺得農人在工作、面對學校的時候,第一個問題是「你真的會教嗎」、「你要教什麼」,其實農夫心裡頭也是有一點害怕,想「我到底能不能去學校教」這個事情。

一般我們在講有機農業,大家很直覺的就是不能用農藥、不用化學的肥料。再問,大家就會定格。

我覺得在校田裡要做這樣的事情,我們在建立的是一個循環,是以一個對生態好的方式去做。我們在做食農教育,最一開始的方式就是採收嘛,採收很高興、每個人都很開心,採了好的就走了對不對?不好的通通都留在那裏。

所以在食農教育課程我們面對的是,怎樣真正讓學校去看田是怎樣的狀態,就是採收後你還能去關心那塊地。因為神農計劃的精神是,我們必須對養育它的土底有所感覺,而不是說像一個消費者只是去消費它。這件事情是我們在執行計劃裡,我覺得最核心的價值。

因為你對它有感覺了、你在乎它了,後面的事情才會變得容易。

所以在校田養地這件事就會五花八門,每個學校的狀態不同。我印象最深的是,學校都有大量的落葉,但是通常沒有在操作的時候,落葉就是堆放在那邊,以前可能還有一些遮雨棚把它保護得很好,但是還是落葉,沒有辦法回歸到田裡面。

有一年,我們決定把大量的落葉回歸到校田裡面,做這件事情並不是在種田的時候才做,而是在種田的前幾個月就去預備。所以那年決定讓落葉都歸到土裡去,我看到有點嚇一跳,因為在銅鑼的一間學校,落葉全部蓋到校田上,好漂亮哦。覆上去的時候在清晨的陽光下,看起來整片田好像有黃金在葉片上面。

我在校田裡面發現,我們可能因為生產的需要,會很精確的以專業農夫的方式去操作。可是因為在校田裡,我們沒有追產量的壓力,反而對我這樣一個設計課程的人來講,可以發揮想像的空間。以我來講,我覺得農人那個職業,它有點像是老天交給你這塊土地,你去做它的管理者,管理者做了多少事情,土地它就能回饋多少東西給你。

我覺得回饋是在做這個事情的時候很重要的事,只要做得好的話,小朋友從小就知道怎麼對待土地,他知道土地給了我什麼東西,所以我必須做更多事情去養育它,以至於它可以保持很好的狀態。

不管怎樣做,每個學校它所獲得的就是經驗,都很值得稱許。

在學校回饋的過程,我覺得很感動的是,小朋友他去做了之後,他看到玉米毫不猶豫的拿來就直接吃了,他過去可能沒有想到玉米採了就可以直接生吃。

農夫在這個過程中最開心的是,你有機會把心裡頭想像的作法,傳達給校田裡的老師跟小朋友。

 

威勝顧問創辦人、豐年社前副社長 蘇登呼:

其實我本來是農業的門外漢,後來這幾年跟著台灣好基金會、神農計畫,還有豐年社,看了一些食農教育的推展,還有學校的歷程。今天我會分兩個部份來講,第一個就是參與神農計劃、看到台灣好基金會有什麼樣的模式存在。第二個,我會從媒體的角度來看食農教育這個議題,在農業媒體是怎麼看它。

一開始我想先回應一下秀玲校長,其實秀玲校長講到說,她們學校從堆肥、從種植到後來的加工、到後來做行銷、行銷以後叫學生去算成本,其實整個具體而言,就是神農計劃的縮影。神農計劃它其實是一個延續,一直在累積它的深度。

神農計劃裡面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特色是我後來接觸其他教育沒有看到的,第一個,持續的創新跟改善;第二個,創新跟改善都強調可行的,希望讓學生和老師都能參與。

一年前這個時候,我受邀去嘉義縣的午餐執秘做一個演講,他們那時候就問我能不能分享食農教育。我那時候心頭一驚,想說食農教育這幾年應該是顯學了,照道理來講,各縣市都有在推行,應該有非常好的經驗跟個案可以分享。可是那時候承辦人跟我講說,我們還是很缺乏這方面的資訊,特別是怎樣推是有效的作法,或是可以持續推動的作法。

所以那次我拿出我跟台灣好基金會在神農計劃推的經驗去做分享,因為它就是一個可以延續、可以創新的作法。為什麼這樣說呢?我記得我跟姿妙認識是在四年前,有一天她跟我講說她們有校外教學,需要找到適合的有機農場。

一開始我想說農場教學,我就找去那邊可以很舒適的體驗、可以吃、可以看,有點像是郊遊的形式。沒有想到姿妙跟我講說希望找一個有理念的農夫,而且他的農場是真的可以讓學生學到有機農業。她一直在跟我講,我們是教育,我們不是旅遊。

所以在這樣一個脈絡下,我們第一年一家農場在美濃,帶學生去採白蘿蔔,採完以後現場馬上架起道具,讓大家洗蘿蔔、切蘿蔔。農場主本身是青農,他從來沒有做過食農教育,但是因為我們神農計劃要找的就是有理念的農夫,我們還是帶過去。在這樣一個過程就讓學生認識如何從產地到餐桌,讓沒有做過食農教育的青農,把他的農場變成讓學生、老師可以體驗食農教育的場域。

後來我們找農場就延續不一樣的主題,因為我們希望讓學生學不同的東西,第二個農場我們找出專門做有機鳳梨。他之所以被我們入選,是因為他可以讓學生看到鳳梨的一生。他農場面積很大,可以從鳳梨小苗到成果、到最後採收一整區的看完,而且他還讓學生學種鳳梨苗,所以我們讓學生深刻的去看有機鳳梨。

再來我們第三個農場找的是玉米,有機玉米。我們強調讓同學直接去看慣行的玉米跟有機的玉米的差別,吃起來口感的差別、植株的差別,更重要的是我們在這場裡面,讓小朋友認識標章,親自貼有機標章,然後講解為什麼在市面上買到的農產品會有這樣的標章。

再來,我們開始帶學生認識循環農業,帶去的農場養黑水虻,讓他知道說用黑水虻去消耗農業的廢棄物,然後黑水虻變成雞的飼料,這樣生生不息的循環。到了最新,10月20號剛結束,那個農場我們看的是益生菌,農場主人是大學教授,他用益生菌去讓作物生長得更好。

大家可以看到,光是一個校外農場教學,在神農計劃他每次要訂出主題、要學習,而且他也希望找到真的有理念、可以學習到東西,不管是他的田間管理、它的經營。而且大家知道,校外教學只是神農計劃的一環,它還有校田,找到像淑慧、像秉諺這麼優質的在地的農民來教,它不只給學生上課,又給老師上課。而且它還提供有機的蔬菜飲食,甚至於它持續的進步。它今年開始協助一所小學找有機的水果。我們開始在地的有機水果,這裡面充滿創新精神。

拉到我們從媒體的角度,以前我們在做媒體、在做新聞報導,每次寫到新的品種、新的加工品,或是溫室怎麼搭建,或者是微生物怎麼使用在農業,這一種可以實際有產值,一篇文章的點閱率動輒幾萬,大家都在看。可是你知道嗎?每次我們寫到食農教育的新聞,幾千而已。

因為食農教育這個東西,它已經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發生,而且確實有許多很好的個案、作法,甚至有一些實際的問題應該傳達讓公部門知道、讓學校知道、讓農業鏈知道,但是這樣的議題相對冷門,相對的沒有那麼聳動,相對的沒有那麼大的張力吸引人,可是它是很重要。如同我在嘉義縣對午餐執秘的演講發現他它們仍然很缺好的個案,好的食農教育的作法。

最後我想借用莊子的「無用之用」,樹它如果長得非常高大,很快就被拿去做家具了。可是如果它長得很醜,看起來沒有用,可是它卻因為很醜,而被保存下來的。食農教育這個東西其實是很有用,可是它需要時間,看起來短期之內好像沒有那麼實用,長期對學生認識在地的土地、認識農業,以及對飲食吃到農產品的真實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食農教育看似無用,其實它有大用,也希望有更多的單位、更多的媒體,能夠把好的食農教育的case傳達出去。

 

神農計劃主持人 賴姿妙:

我常常在外面被問,你怎麼找到這些人?

我都沒有想過我又不是學教育的,有什麼資格去跟大家溝通要怎麼做?但是每次去教育現場看到大家的教育內容、孩子們的眼神、老師的狀態之後,就會開始想說怎麼讓它更好、更棒。

我是怎麼認識這些朋友的呢?

我開始接手神農計劃的時候,苗栗的高鐵剛開通,記得我第一次到苗栗的時候,搭台鐵,還要在那邊過夜,因為一天沒有辦法往返。之後高鐵順利的開通了,我就很常去苗栗。開始踏上那塊土地的時候,除了學校以外,我一個人都不認識。我在整個計劃認識的第一個人,是一位計程車司機,他也成為我們外掛的支援系統。

要感謝非常多的學校,有各自不同的特色,還有各自不同的問題,會讓我們有一些想解決它的動能跟動力。因為要解決這些問題,我自己完全不會。我記得文峰國小第一次種洛神,他們問說怎麼辦洛神開花了,他們不知道要採的是花萼,我還趕快去問我們的顧問老師。

因為我們什麼都不會,所以我們需要找一個顧問,吳美貌老師(台灣原味創辦人)就開始陪著我。有一個農業顧問在旁邊,到學校比較可以跟大家談一下農業。其實我覺得在整個神農計劃裡,雖然在談的是教育,可是它還是需要把校田的問題解決。因為校田的東西如果都不知道為什麼種出來,大家的挫折感會非常大,你開始要實驗整個教育的內容,其實你也要想辦法去啟動整個實驗。

所以我們在整個計劃裡,會發現一定需要有一個支援系統是農業上面有力的支持系統。

那時候發現說,其實台灣在推食農教育的時候,目前是比較想要快速。我們農會系統會把它的東西盡可能給所有學校,可是它只能做到比較淺層的部分,時間沒有那麼的長,也沒有那麼的多樣化跟彈性。

像淑慧以前是種蘿蔔,其實在苗栗大家就覺得種白玉蘿蔔,但是淑慧就覺得說可以打開一些想像(種其他東西)。所以我們會以農夫老師他有的技術,再跟他討論關於創造的部分。學校老師呢,可能就是他們有一些教育內容,我們會請他們跟農老師再有一些滾動的學習。我們就發現說,到底是學生是學生,還是老師是學生?

【苗栗神農計劃】校田農事課程:好土與壞土-土壤五感(108學年度上學期)

每學期初不斷重複的農事工序—「養土」與「育苗」,其原理究竟是什麼呢?貓裡小學團準備開箱校田蔬菜的家,以五感體驗與孩子們一起看看校田中的土壤,從好土與壞土的分別,了解土壤之於作物的重要性。

每學期初校田「養土」的實作課程。(苗栗縣銅鑼鄉中興國小)

 

苗栗神農計劃的農事指導團隊貓裡小學團,每學期以不同主題課程選種四季作物搭配自然觀察課程,在實作中帶給孩子們友善土地的種植知識與智慧。

 

土壤五感體驗

108上學期神農第一堂課:土壤組成比例圖。(貓裡小學團土壤五感教材)

 

108上學期神農第一堂課:土壤除了常見的咖啡色,也有淺黃色、紅褐色、深黑色。
(貓裡小學團土壤五感教材)

 

「小朋友印象中的土壤是什麼顏色呢?」

「受天氣溫度、雨水、風、生物等等影響,讓土壤裡的成分不同、酸鹼值不同。每種作物適合的土壤也不同。」貓裡小學團團長佩雞老師說明造成土壤顏色差別的各種可能,土壤顏色可作為土壤沃度的判別標準之一,有機質含量高的土壤呈現深色。

 

108上學期神農第一堂課:土壤五感體驗,孩子們分享不同土壤觀察到的差異。
(苗栗縣後龍鎮中和國小)

 

孩子們在貓裡小學團準備的土壤中,以視覺、嗅覺、觸覺感受差異,土壤可能因其所在位置而有顆粒粗細的差別,如河川中上游與接近出海口的土壤質地會有明顯的差別。

108上學期神農第一堂課:土壤質地可以粗細區分,分別為沙粒、粉粒、黏粒。
(貓裡小學團土壤五感教材)

 

108上學期神農第一堂課:土壤五感體驗,孩子們摸一摸土壤,比較差異。(苗栗縣銅鑼鄉興隆國小)

 

作物根系觀察土壤剖面圖

佩雞老師以縮時影片紀錄的作物生長剖面圖,展現土壤下根系發展。孩子們得以看見作物在平時難以觀察的根部如何成長,進一步認識土壤與作物根系。

108上學期神農第一堂課:以影片呈現平時難以觀察到的根系發展,理解土壤之於作物的重要。
(影片來源:Bean Time-Lapse – 25 days | Soil cross section)

 

把土變營養!

每學期的「養土」、「育苗」工序在認識土質與作物根系發展後,孩子們更能理解其重要與影響。校田孕育作物提供學校豐富的收成,孩子們也在收成後的校田覆蓋落葉,種植前提供有機質,為土壤蓄積養分,照顧孕育我們的土地。

108上學期神農第一堂課:每學期種植前的養土工序,提供校田土壤所需有機肥料。
(苗栗縣通霄鎮坪頂國小)

 

108上學期神農第一堂課:每學期種植前的養土工序,提供校田土壤所需有機肥料。
(苗栗縣銅鑼鄉興隆國小)

 

課程設計:貓裡小學團創辦人陳淑慧

課程規劃執行:貓裡小學團創辦人陳淑慧、團長梁佩玲、陪伴農友

資料參考:貓裡小學團土壤五感教材、土壤剖面影片(GPhase)

神農計劃農夫老師:貓裡小學團

(圖片取自94友善小鋪穿龍街村臉書粉絲專頁)

貓裡小學團集合苗栗神農學校臨近的青年農夫、社區農夫形成的跨領域學習團隊。使命為提供校方經營校田的知識與技術,一方面提供農民參與教育的機會。 這群在地農夫及青年自創的貓裡小學團,期望成為在地食農教育的活力平台。他們以有機耕作方式帶領國小學童從栽種、日常照顧到採收加工等一連串的食農教育。在2019.1 月,成立了「 苗栗縣青新友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穿龍街村上的「94 友善小鋪」做為青年創業基地,回鄉穩定腳步。

 

94友善小鋪穿龍街村:https://www.facebook.com/MyLogVillage

94友善小鋪網站:https://94.imita.org/#anchor03

微笑台灣-苗栗貓裡小學團  在地青農到學校給孩子上課,齊力繪出食農教育的共好美景: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869

貓裡小學團誕生了!

台灣好促成苗栗在地

 

集結學校臨近的農夫形成學習團隊

 

 在Me棗居農園主人陳淑慧號召組織下

 

 貓裡小學團誕生了!

 

 透過農事體驗建立食育基礎

 

服務苗栗神農計劃各校。

 

 

 

 

貓裡學團 LOGO

  • 保育動物石虎套入食農教育的概念
  • 用動物象徵植物生長的四個生長階段,強調植物、動物在環境上密不可分的關係。

鳥象徵【種子】 階段–青蛙腳象徵【發芽】–蜜蜂象徵【開花】–人類象徵【結果】-

  • 雙耳放上湯池及筷子-作物最後到達餐桌的想法。  

小檔案

  • 誕生時間:2016年9月出
  • 集合苗栗神農學校臨近的青年農夫、社區農夫形成的跨領域學習團隊。
  • 使命:提供校方經營校田的知識與技術,一方面提供農民參與教育的機會。
  • 這群在地農夫及青年自創的貓裡共學團,期望成為在地食農教育的活力平台

小學團成員及服務區:

※陳淑慧(食農課程總規劃)

※陳彥勳(農夫講師團長)

※陳柏宇(相關計畫專案管理)

※梁佩玲(鮮活講堂堂主)食農推廣活動設計

※和琳(鮮活講堂美工設計及講師)

※曾本瑜(農委會食農資訊平台企劃)

※校園農夫講師群

區域

學校

服務農友

銅鑼鄉 中興國小 吳意眉+陳昱穎(銅鑼鄉農友)
九湖國小 吳意眉+陳福得(銅鑼鄉農友)
興隆國小 蕭信傑(銅鑼鄉農友)
文峰國小 周運發(文峰國小地主農夫)
苗栗市 新英國小 庭豪(教師研習-土壤)、陳淑慧(種植規劃研習)
西湖鄉 五湖國小 楊庭豪(翻耕)-西湖農友
後龍鎮 同光國小 陳政通(後龍鎮農友)


中和國小
通霄鎮 烏眉國小 張治榮(果樹專家)
坪頂國小 鄭偉書+陳淑慧(銅鑼鄉農友)
苑裡鎮 林森國小 徐玉英(通霄鎮農友)

 


擁有植物醫學碩士返鄉青農-吳意眉 是各校的植物照顧講師。

後龍鎮陳政通農友教導同光國小孩子花生種植。

公館鄉陳福得農友與九湖國小孩童分享有機液態肥製作。

                                                                 

 

 

 

 

 

 

 

 

擁有農機博士的楊庭豪是校園土壤課程的專業講師,

帶領孩子認識土壤的結構。

 

來自通霄鎮的徐玉英農友教導鄰近的林森國小學童種菜。

苗栗西湖鄉多多龍農場主人張治榮先生指導通霄鎮烏眉國小老師果樹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