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苗栗神農計劃

【苗栗神農計劃】校田農事課程:土壤肥沃術 (110學年度上學期)

苗栗神農作為計畫發展起點,各個小學開田已屆六年。經歷每學期的種植與採收,校田土壤漸漸發出健康警報,校田的土感覺變硬了!土壤看起來乾乾的、作物好像長不大……,土壤作為農事栽種的基礎,淑慧老師決定幫校田作完整的健康檢查,先把土養好再來種菜!

110上學期-認識好土,除了校田土壤養育,課程更融入培養土的翻伴,孩子親身感受健康的土的觸感。

土壤知多少

土壤看起來的形狀與顏色是什麼?校田裡有發現土塊還是孔洞嗎?土聞起來的味道像什麼呢?這學期我們不種菜,貓裡小學團帶著孩子們在校田中搖身一變成為土壤工程師,摸摸看、聞聞看,放大檢視土壤中大大小小的特徵,土壤基礎調查為後面養土作準備。

110上學期-土壤知多少:健康的土壤應為鬆軟、深咖啡色、淡淡的青草味,仔細觀察可以看見小生物。(苗栗市新英國小)

110上學期-土壤知多少:採樣校田區不同位置的土壤作比較。(銅鑼鄉中興國小)

「健康的土壤裡有小土塊和小石頭、有空氣和水,還有動植物與看不見的微生物。」好土不僅滋養作物生長,土壤多樣性更是奠定生態循環的基礎,維繫所有動植物的生命。

110上學期-土壤知多少:這學期神農小學校田停耕,為土壤補充所需養分。(後龍鎮中和國小)

土壤千層派

在製作土壤的有機堆肥前,首先需要認識土壤中常見的碳元素、氮元素。兩種元素都是作物生長所需的基本營養。藉由元素的補充,增加土壤中碳、氮兩種元素的比例,加快循環均衡的恢復。

  • 土壤千層派剖面
蓋上帆布
澆上適量的水
原本的土壤
果皮、豆渣等生廚餘
落葉
原本的土壤

110上學期-土壤千層派:將含有碳、氮元素的材料,加入校田並蓋帆布後靜置。豆渣-氮元素、果皮-碳元素。(後龍鎮中和國小)

110上學期-土壤千層派:蒐集學校落葉並鋪上校田。(通霄鎮坪頂國小)

110上學期-土壤千層派:待所有有機質補充材料覆蓋完畢後,澆水加速其作用。(通霄鎮坪頂國小)

採收與加工

完成堆肥的校田,需要時間靜置休息。貓裡小學團準備了美植袋搭配營養的培養土,孩子們在教室旁種下迷迭香,除了就近照顧與觀察外,這次更融入迷迭香萃取純露,加工製作純露護手霜的課程。孩子們睜大眼睛看著純露機中迷迭香萃取過程,教室裡瞬間充滿著迷迭香香濃的味道。有別於以往料理餐會的形式,孩子們將作物的加工成為生活用品,帶回與家人朋友分享。

110上學期-採收與加工:孩子們於美植袋中採收迷迭香。(通霄鎮烏眉國小)

110上學期-採收與加工:孩子們仔細觀察迷迭香萃取過程。(後龍鎮中和國小)

110上學期-採收與加工:混和蠟與油並加入萃取好的純露,快速攪拌至相容。(銅鑼鄉興隆國小)

土壤大驗收

經過全校師生與農老師們一學期的努力,校田土壤狀況是否獲得改善呢?淑慧老師準備了兩種儀器─1.土壤穿刺器、2.溫度計,透過土壤剖面與土壤內層溫度的直接數據,了解校田土壤的身體狀況,以科學的方式進行這學期的土壤大驗收。

110上學期-土壤大驗收:使用土壤穿刺器穿刺約30公分的深度,了解植物根系生長的土壤狀況。
(銅鑼鄉興隆國小)

110上學期-土壤大驗收:溫度計測量土壤溫度,當鋪蓋的材料正在腐熱,溫度會上升至40度左右。
(銅鑼鄉中興國小)

延伸作品:銅鑼鄉興隆國小-國語日報投稿(作者:魏于晴)

課程設計與執行:Me棗居自然農園 陳淑慧、貓裡小學團


神農計劃農事教學團隊:貓裡小學團

(圖片取自94友善小鋪穿龍街村臉書粉絲專頁)

貓裡小學團集合苗栗神農學校臨近的青年農夫、社區農夫形成的跨領域學習團隊。使命為提供校方經營校田的知識與技術,一方面提供農民參與教育的機會。 這群在地農夫及青年自創的貓裡小學團,期望成為在地食農教育的活力平台。他們以有機耕作方式帶領國小學童從栽種、日常照顧到採收加工等一連串的食農教育。在2019.1 月,成立了「 苗栗縣青新友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穿龍街村上的「94 友善小鋪」做為青年創業基地,回鄉穩定腳步。

94友善小鋪穿龍街村:https://www.facebook.com/MyLogVillage

94友善小鋪網站:https://94.imita.org/#anchor03

微笑台灣-苗栗貓裡小學團  在地青農到學校給孩子上課,齊力繪出食農教育的共好美景: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869

【校田資材室翻新】文峰國小

校田建置時,除了栽種區,另有落葉堆肥區、農具資材室的設計。落葉堆肥區提供校園落葉置放並再利用成為校田土壤的重要養分,資材室放置農用具,養成孩子們收納好習慣。透過功能空間的打造,滿足工序需求也建構出校園風格校田。

 

資材室翻新工程

邀請創新設計團隊程奕祥以文峰校田為發想,導入更多空間、材質的想像,創造農村裡的另一種風貌。此次挑選防腐級的南方松為主結構(沿用原資材室未腐壞木架構),搭配綠色透明波浪板為主要材質,光線的通過讓整個場域更加明亮,陽光下的資材室經由光影變化與校田裡的作物相互呼應。

 

收納工作坊/農具使用

收納工作坊:先將校田農具分類,在整齊擺放入新的資材室。

除了資材室外部的翻新,內裝儲物櫃也規劃成可自由調整的層板、凹槽、木箱,便於使用者以其使用、收納方式自由調整。藉由農具的保養/清潔方式教學搭配收納習分類工作坊,養成孩子們正確農具使用觀念與使用後清潔、晾乾保養等知識並建立良好的收納習慣。

 

美感教育

美學工作坊:先以海報紙作為草稿,模擬出作物符號化後的樣子。

以文峰國小種植的四季蔬菜、特色作物為基礎,創新教育團隊陳薏如、陳怡如與孩子們一起將校田作物轉換為符號,透過校田觀察記錄、簡化作物外型、強調其特點等方式以卡點西德製作出資材室上的特色作物圖鑑!

美學工作坊:校田種植的玉米、甜菜根、蘿蔔經過孩子們的轉譯成為資材室的裝飾物件。

資材室翻新紀錄短片

神農小學│文峰國小

認養企業│信邦電子

 

【合作夥伴】

設計師、農具收納課程│程奕祥

農具使用與保養工作坊│貓裡小學團 陳淑慧

美感教育│陳薏如、陳怡如

【苗栗神農計劃】校田農事課程:羅勒與韭菜的忌避作用(109學年度下學期)

苗栗神農計劃的農事指導團隊貓裡小學團,每學期以不同主題課程選種四季作物,在實作中帶給孩子們友善土地的種植知識與智慧。「忌避作用」是有機栽種中常見的病蟲害防治,課程融入作物生長特性與交互作用影響,孩子們在動手做中觀察田裡的作物多樣性。

109下學期神農第二堂課:忌避作用與病蟲害觀察。
(通霄鎮坪頂國小,貓裡農友老師陳威融授課)

 

有機栽種中藉由作物生長特性與害蟲的掌握,以資材運用、生物防治與作物忌避等友善環境的方法,達到有效的病蟲害防治。貓裡小學團過去也曾以蔥與小黃瓜搭配作為忌避課程主題,觀察兩種作物共同栽種的影響。

 

校田實作課程-忌避作用

蔥屬的韭菜因含有味道強烈且具抗菌效果的磂黃化合物,有效的阻絕蟲害也抑制病菌的繁殖,是一常見的蔬菜類忌避作物。此次與韭菜搭配的組合就是昆蟲喜愛的羅勒,常見的羅勒病蟲害有粉介殼蟲、粉蝨以及蚜蟲。

109下學期神農第一堂課:養土與作物定植。高年級同學操作羅勒定植。(苗栗市新英國小)

 

109下學期神農第一堂課:養土與作物定植。
(左為貓裡小學團創辦人陳淑慧,右為貓裡農友老師李致宏)
此學期種植玉米、茄子、羅勒、韭菜、香蕉甜椒。

 

109下學期神農第一堂課:養土與作物定植。定植前,依校田土壤狀況適度除草與翻鬆土壤。
(苗栗市新英國小)

 

109下學期神農第一堂課:養土與作物定植。定植前,依校田土壤狀況適度除草與翻鬆土壤。
(銅鑼鄉中興國小,右為貓裡農友老師蕭信傑)

 

109下學期神農第一堂課:養土與作物定植。韭菜定植。(銅鑼鄉興隆國小)

 

109下學期神農第二堂課:忌避作用與病蟲害觀察。作物生長一個月後,進行校田病蟲害觀察,透過黏蟲紙上的昆蟲了解校田狀態。(後龍鎮中和國小,貓裡農友老師陳威融授課)

 

加工應用課程-韭菜水餃製作

此學期加工課程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嚴峻而延期,原訂內容以簡化的線上食譜提供給各神農小學,邀請孩子們在家中一起參與神農課程,防疫期間與家人分享食農樂趣。

韭菜餃子食譜

 

▋食材
1.校田韭菜 1 把
2.豬絞肉 1 斤3.水餃皮 60 片(約一斤)

▋調味料
1.鹽巴 適量
2.胡椒粉 適量
3.香油 適量
4.薑泥 適量
▋作法
1.處理韭菜:泡淡鹽水 15 分鐘後,以清水洗淨並晾乾切成末,接著用 1 湯匙香油調味。

2.處理豬絞肉:加入 1 湯匙鹽巴、1 湯匙薑泥、1 湯匙米酒、0.5 湯匙香油、胡椒粉拌勻。

3.包水餃:將韭菜、豬絞肉拌勻,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包入水餃皮。盤子可以撒上散粉避免沾黏,並備一碗水幫助水餃皮相黏。

 

課程設計:貓裡小學團創辦人陳淑慧

課程規劃執行:貓裡小學團創辦人陳淑慧、團長梁佩玲、陪伴農友

參考資料: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 & 愛料理韭菜豬肉水餃食譜

神農計劃農夫老師:貓裡小學團

(圖片取自94友善小鋪穿龍街村臉書粉絲專頁)

貓裡小學團集合苗栗神農學校臨近的青年農夫、社區農夫形成的跨領域學習團隊。使命為提供校方經營校田的知識與技術,一方面提供農民參與教育的機會。 這群在地農夫及青年自創的貓裡小學團,期望成為在地食農教育的活力平台。他們以有機耕作方式帶領國小學童從栽種、日常照顧到採收加工等一連串的食農教育。在2019.1 月,成立了「 苗栗縣青新友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穿龍街村上的「94 友善小鋪」做為青年創業基地,回鄉穩定腳步。

 

94友善小鋪穿龍街村:https://www.facebook.com/MyLogVillage

94友善小鋪網站:https://94.imita.org/#anchor03

微笑台灣-苗栗貓裡小學團  在地青農到學校給孩子上課,齊力繪出食農教育的共好美景: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869

校田暖身操—我的秘密農場

校田作為神農計劃主要學習場域,孩子們在校田裡學習農事工序,了解完整農事生產;觀察土壤組成,認識大自然的生態系;與同學團隊合作,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發生在校田裡的種種成功與失敗,都成為孩子們學習與探索的養分。

今年在校田農事課程開始之前,台灣綠色照護協會巫芷菁(巫婆老師)將帶著孩子們一起在校田探索,發現除了種植之外的校田面貌。透過工作坊賦予孩子們對於校田的更多想像與連結,親近校田也感謝校田這塊土地帶來的種種收穫!

台灣綠色照護協會理事長巫芷菁設計與執行校田延伸活動。

 

我的秘密基地

「石虎平時是如何活動的呢?」巫婆老師一出現,隨即把孩子們變成一隻隻石虎,石虎們出發校田,觀察周遭,專注於土地上的所有動靜。

孩子們化身石虎,出發尋找建造自己的農場素材。(苗栗縣銅鑼鄉中興國小)

 

抵達校田後,孩子們搖身一變,變身成為自己農場的主人。農場裡有廠長、科長還有主任,大家聚精會神,聽聽農場裡的成員分享農場裡不可或缺的重要設計。

「我的農場有沙發、天線和電視,農夫累了可以休息。」

「我的農場有墓園,給人埋葬死去的心愛動物。」

「我的農場有連接池塘的水渠,為農場提供水資源。」

孩子們利用校園搜集的落葉、花瓣、樹枝……,發揮想像力,打造一座心目中的農園。
(苗栗縣苗栗市新英國小)

 

孩子們利用校園搜集的落葉、花瓣、樹枝……,發揮想像力,打造一座心目中的農園。
(苗栗縣銅鑼鄉興隆國小)

 

孩子們利用校園搜集的落葉、花瓣、樹枝……,發揮想像力,打造一座心目中的農園。
(苗栗縣通霄鎮坪頂國小)

 

校田除了種植,也是一座遊樂場,孩子們在這裡盡情發揮創意,展現心之所向。農場千變萬化,每位農場主人滿意地與大家展示他們精心打造的農園。

烏眉國小果樹校田上的農場。(苗栗縣通霄鎮烏眉國小)

 

我的小菜園

「大家心中的菜園是什麼樣子的呢?」參觀完農場的巫婆老師又提問了,這次孩子們以花布為底,水果為材料,打造心中的菜園樣式。

巧妙運用各式水果,打造小菜園。(苗栗後龍鎮中和國小)

 

巧妙運用各式水果,打造小菜園。(苗栗銅鑼鄉中興國小)

 

孩子們利用水果不同形狀、顏色以及裁切方式呈現菜園裡各式作物。在形形色色的菜園之中,藝術花園裡面有漂亮的玫瑰花、快樂菜園中除作物外,還有大片草坪……,巫婆老師透過引導式提問,在對話中發現孩子們無邊無際的想像力。

課程設計、執行:台灣綠色照護協會理事長 巫芷菁


苗栗縣銅鑼鄉興隆國小李秉諺主任撰文。

神農計劃創新教育團隊:台灣綠色照護協會

(照片取自台灣綠色照護協會臉書粉絲專頁)

由熱愛自然的專業人士組成,旨在推廣綠色照護,透過與自然交流、感受自然而自在生活、平衡身心靈,進而友善自然生態。

台灣綠色照護協會的巫芷菁老師過去曾擔任神農計劃香草植物、園藝治療相關主題教師研習講師與教案設計輔導。此次與神農計劃合作,藉活動設計,增加孩子們與校田的更多連結也賦予校田更多想像。

 

巫芷菁

台灣綠色照護協會理事長

德國復建醫院 HELIOS Klinik Hattingen GmbH 綠色照護實習

亞太園藝治療協會註冊園藝治療師

加拿大園藝治療協會註冊園藝治療技術士

樸門永續設計師

台灣園藝輔助治療協會會員與註冊園藝治療師

森活芳式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

客家委員會100 年築夢計劃-客家民族植物之應用

客家委員會102 年客家青年返鄉創業輔助計劃

 

台灣綠色照護協會: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Green-Care-Association-

巫芷菁 Green Care:https://lahosinmiaoli.blogspot.com/

【苗栗神農計劃】校田農事課程:飲食習俗-尾牙吃刈包(109學年度上學期)

由貓裡小學團設計與執行的校田農事系列課程,今年,因尾牙時間仍在學期中,貓裡小學團創辦人陳淑慧老師以生活為題材,將傳統飲食文化融入課程設計,「尾牙吃刈包」作為課程主軸,規劃由種植、採收到加工應用的農事課程。透過實作,孩子們在動手做中,找到農業與生活緊密的連結。

109上學期神農第三堂課:尾牙吃刈包。(銅鑼鄉興隆國小)

 

 

校田實作課程-種植與採收

貓裡小學團準備了三種種類的芥菜苗,包心芥菜、甜芥菜與客家芥菜,分別為酸菜製作、鮮食與梅乾菜製作用。於開學第一個月種下,約一個半月的時間,就可以採收準備加工囉!

109上學期神農第一堂課:芥菜苗校田定植。(銅鑼鄉中興國小)

109上學期神農第一堂課:校田定植。(通霄鎮坪頂國小,右為貓裡小學團創辦人陳淑慧)

 

除了芥菜,這學期的校田同時選種適合秋冬季生長的蔬菜,按照適合年段由低、中、高三個年段分別種植蘿蔔、馬鈴薯與番茄。

109上學期神農第一堂課:校田定植,高年級番茄定植與棚架架設。
(後龍鎮中和國小,右為貓裡小學團農友老師陳威融)

 

 

加工應用課程-酸菜製作

新鮮芥菜鮮食可作快炒與雞湯燉煮,而經過傳統工法加工,另可製成三種常見客家農村食材——酸菜、福菜與梅干菜,加工後的芥菜不僅延長保存時間,也增添另一種風味。

芥菜採收。(苗栗市新英國小)

 

採收後的芥菜,需經過一至二天的陽光曝曬,芥菜曬軟後,孩子們開始今年的芥菜加工。首先,將芥菜反覆搓揉,一方面軟化菜梗,未來的發酵能夠更加入味,一方面檢查芥菜表面有無菜蟲,有機栽種的芥菜也是菜蟲們的一道美食。芥菜搓揉後,孩子們整齊將芥菜放入耐酸橘桶,每一層皆需灑上粗鹽,最上層則加入貓裡小學團特製米漿,透過乳酸桿菌加速發酵,最後,以石塊壓下完成酸菜醃製製作。

芥菜採收後,需先經陽光曝曬。(通霄鎮坪頂國小)

109上學期神農第二堂課:酸菜製作,搓揉芥菜。(銅鑼鄉中興國小)

109上學期神農第二堂課:酸菜製作,搓揉芥菜。(後龍鎮中和國小)

109上學期神農第二堂課:酸菜製作,搓揉後的芥菜,整齊放入耐酸橘桶。
(通宵鎮坪頂國小,右為農友老師陳威融)

109上學期神農第二堂課:酸菜製作,芥菜放入耐酸橘桶,一邊灑上粗鹽。
(通宵鎮坪頂國小,右為農友老師李致宏)

 

 

飲食生活課程-尾牙吃刈包

 

尾牙,每年最後一次作牙,祭祀土地公,也是孩子們享用這學期校田成果的日子。將醃製完成的酸菜切丁、加入絞肉一起炒香,最後加入香菜、花生粉,刈包完成。每年的年底,將象徵福氣的酸菜吃下肚,留住福氣、為新的一年祈福。

109上學期神農第三堂課:尾牙吃刈包,刈包製作材料絞肉與香菜。(銅鑼鄉興隆國小)

109上學期神農第三堂課:尾牙吃刈包,酸菜切丁後與絞肉炒香。(銅鑼鄉興隆國小)

109上學期神農第三堂課:尾牙吃刈包,刈包加入花生粉、香菜、炒香的絞肉與酸菜。
(銅鑼鄉興隆國小,左為貓裡小學團團長梁佩玲)

 

校田加菜課程-福菜、梅乾菜製作

梅乾菜製作。(銅鑼鄉中興國小)

芥菜的多種食用、加工方式,即是體現農村物盡其用精神的最佳範例之一。尾牙後,將未食用完畢的酸菜,撕成長條狀並塗抹鹽巴、吊起曬乾。在酸菜仍保有水份時,擠壓放置入空酒瓶、醬油瓶或甕內,倒置存放,即可製成福菜。另一方面,曬乾無任何水份的酸菜,捲成球狀,即是梅乾菜。酸菜、福菜與梅乾菜食用方式、料理變化多端,台灣農村的飲食習俗也因而豐富精彩。

酸菜日曬,準備製作福菜與梅乾菜。(銅鑼鄉中興國小)

課程設計:貓裡小學團創辦人陳淑慧

課程規劃執行:貓裡小學團創辦人陳淑慧、團長梁佩玲、陪伴農友


神農計劃農夫老師:貓裡小學團

(圖片取自94友善小鋪穿龍街村臉書粉絲專頁)

貓裡小學團集合苗栗神農學校臨近的青年農夫、社區農夫形成的跨領域學習團隊。使命為提供校方經營校田的知識與技術,一方面提供農民參與教育的機會。 這群在地農夫及青年自創的貓裡小學團,期望成為在地食農教育的活力平台。他們以有機耕作方式帶領國小學童從栽種、日常照顧到採收加工等一連串的食農教育。在2019.1 月,成立了「 苗栗縣青新友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穿龍街村上的「94 友善小鋪」做為青年創業基地,回鄉穩定腳步。

 

94友善小鋪穿龍街村:https://www.facebook.com/MyLogVillage

94友善小鋪網站:https://94.imita.org/#anchor03

微笑台灣-苗栗貓裡小學團  在地青農到學校給孩子上課,齊力繪出食農教育的共好美景: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869

【苗栗神農計劃】校田農事課程:好土與壞土-土壤五感(108學年度上學期)

每學期初不斷重複的農事工序—「養土」與「育苗」,其原理究竟是什麼呢?貓裡小學團準備開箱校田蔬菜的家,以五感體驗與孩子們一起看看校田中的土壤,從好土與壞土的分別,了解土壤之於作物的重要性。

每學期初校田「養土」的實作課程。(苗栗縣銅鑼鄉中興國小)

 

苗栗神農計劃的農事指導團隊貓裡小學團,每學期以不同主題課程選種四季作物搭配自然觀察課程,在實作中帶給孩子們友善土地的種植知識與智慧。

 

土壤五感體驗

108上學期神農第一堂課:土壤組成比例圖。(貓裡小學團土壤五感教材)

 

108上學期神農第一堂課:土壤除了常見的咖啡色,也有淺黃色、紅褐色、深黑色。
(貓裡小學團土壤五感教材)

 

「小朋友印象中的土壤是什麼顏色呢?」

「受天氣溫度、雨水、風、生物等等影響,讓土壤裡的成分不同、酸鹼值不同。每種作物適合的土壤也不同。」貓裡小學團團長佩雞老師說明造成土壤顏色差別的各種可能,土壤顏色可作為土壤沃度的判別標準之一,有機質含量高的土壤呈現深色。

 

108上學期神農第一堂課:土壤五感體驗,孩子們分享不同土壤觀察到的差異。
(苗栗縣後龍鎮中和國小)

 

孩子們在貓裡小學團準備的土壤中,以視覺、嗅覺、觸覺感受差異,土壤可能因其所在位置而有顆粒粗細的差別,如河川中上游與接近出海口的土壤質地會有明顯的差別。

108上學期神農第一堂課:土壤質地可以粗細區分,分別為沙粒、粉粒、黏粒。
(貓裡小學團土壤五感教材)

 

108上學期神農第一堂課:土壤五感體驗,孩子們摸一摸土壤,比較差異。(苗栗縣銅鑼鄉興隆國小)

 

作物根系觀察土壤剖面圖

佩雞老師以縮時影片紀錄的作物生長剖面圖,展現土壤下根系發展。孩子們得以看見作物在平時難以觀察的根部如何成長,進一步認識土壤與作物根系。

108上學期神農第一堂課:以影片呈現平時難以觀察到的根系發展,理解土壤之於作物的重要。
(影片來源:Bean Time-Lapse – 25 days | Soil cross section)

 

把土變營養!

每學期的「養土」、「育苗」工序在認識土質與作物根系發展後,孩子們更能理解其重要與影響。校田孕育作物提供學校豐富的收成,孩子們也在收成後的校田覆蓋落葉,種植前提供有機質,為土壤蓄積養分,照顧孕育我們的土地。

108上學期神農第一堂課:每學期種植前的養土工序,提供校田土壤所需有機肥料。
(苗栗縣通霄鎮坪頂國小)

 

108上學期神農第一堂課:每學期種植前的養土工序,提供校田土壤所需有機肥料。
(苗栗縣銅鑼鄉興隆國小)

 

課程設計:貓裡小學團創辦人陳淑慧

課程規劃執行:貓裡小學團創辦人陳淑慧、團長梁佩玲、陪伴農友

資料參考:貓裡小學團土壤五感教材、土壤剖面影片(GPhase)

神農計劃農夫老師:貓裡小學團

(圖片取自94友善小鋪穿龍街村臉書粉絲專頁)

貓裡小學團集合苗栗神農學校臨近的青年農夫、社區農夫形成的跨領域學習團隊。使命為提供校方經營校田的知識與技術,一方面提供農民參與教育的機會。 這群在地農夫及青年自創的貓裡小學團,期望成為在地食農教育的活力平台。他們以有機耕作方式帶領國小學童從栽種、日常照顧到採收加工等一連串的食農教育。在2019.1 月,成立了「 苗栗縣青新友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穿龍街村上的「94 友善小鋪」做為青年創業基地,回鄉穩定腳步。

 

94友善小鋪穿龍街村:https://www.facebook.com/MyLogVillage

94友善小鋪網站:https://94.imita.org/#anchor03

微笑台灣-苗栗貓裡小學團  在地青農到學校給孩子上課,齊力繪出食農教育的共好美景: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