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神農計劃-東區

【花蓮神農計劃】校田農事課程:校田開麥拉-認識植人物與生態系統(110學年度-高年級)

花蓮的校田農事課程按低、中、高三年段同步進行,各年段的農老師們以「建校田」為核心,將農事實作知識融入創新課程內容裡,從土壤開始,認識校田支持系統─生態系,進而了解作物的生存之道。

110上學期-富源國小校田建置。

110上學期-化仁國小校田建置。

 

在每學期四次的課程之中,農老師不同的單元活動引導,孩子們更能將自身融入校田環境中,理解自然生態系的運作,了解每一個農事操作的必要,在自然觀察與校田農事操作中,找到更多樂趣也挖掘自己的興趣。

 

校田生態系統

校田的建置使校園生態系統的循環更加豐富,農老師們藉由校田建立的機會,分別在作物種植前後,帶著同學們再次認識校園的生物、土壤、植物。藉由自然觀察與五感接觸,培養孩子們日常探索能力。

【瑞穗鄉富源國小】校園植物巡禮,農老師讓孩子們打開感官,再次認識平時熟悉的校園。

【吉安鄉化仁國小】作物種植一個月後,農老師帶著孩子作校田觀察、紀錄並製作出食物鏈的循環,接著討論校田作物身在循環中的優勢與挑戰。

 

植人物登場

有了生態系統的觀念後,農老師們提出作物的分類與特性差異,與孩子們一起思考特性差異對栽種區域、照顧方式的影響。哪些作物是會長很高的、需要很多水的,那些是很會聊天的(莖很會牽),哪些屬於大方(適合撒播種子)呢?透過特性討論,由高至低、由挺直型到攀藤型,校田地景漸漸建立。富源國小農老師種子野台也在課程中透過學名的認識,將台灣原生種的作物概念融入其中。

【吉安鄉化仁國小】作物定植與澆水。

【瑞穗鄉富源國小】定植前的作物特性認識。

【瑞穗鄉富源國小】透過學名介紹,認識與種植台灣原生種作物。

 

農事工作原理&器具使用

田間管理加上適當的農具使用,可以讓校田維運更加效率。農老師們帶來了平時下田常用的農具與孩子們分享,示範各農具使用時機、正確使用方式以及安全須知,讓孩子們在校田操作中更為便利。

【吉安鄉化仁國小】農老師介紹各個農具與使用方式。

【瑞穗鄉富源國小】種子野台子倫老師將平時下田使用的器具帶來與孩子們分享。

【瑞穗鄉富源國小】高年級同學使用方形鋤頭,準備移植地瓜葉。

 

校田小聚

校田餐會中,高年級的孩子們除了製作「油菜花佐紅藜葉飯糰」外,更協助全校製作菜單,貼心為低年級孩子們手繪注音符號版本,也為大家整理校田餐會的場地,討論動線、清理用具、以及餐桌陳列,高年級孩子們在團隊合作之中,完成此次校田小聚的場地配置執行!

【瑞穗鄉富源國小】高年級同學團隊合作,一起完成料理、餐會現場布置工作。(校田油菜花、紅藜葉採收)

【瑞穗鄉富源國小】高年級同學製作的校田餐會菜單,貼心加上注音符號讓低年級的孩子們也能讀懂。

【瑞穗鄉富源國小】由高年級同學規劃、陳列的校田餐桌完成!

油菜花佐紅藜葉飯糰。

 

課程大綱設計:棲地田野傳習所(GFS)

課程設計與執行:富源國小-種子野台


神農計劃農事教學團隊:富源國小-種子野台

花蓮富源國小高年級土地教育課程團隊,課程以自身出發,透過觀察、五感感受、理解作物、生態與土地,學習農事實作基礎。

 

種子野台致力於保種,透過多樣化栽培、採集調查、遊方學習、影像記錄、活動企劃及藝術創作,投入非典型的保種運動。目標是種回地方老品種、找回品種多樣性,並記錄、延續種植技術,找回人與土地的默契。經歷:獲龍應台基金會、雲門流浪者計畫補助,至印度、日本與民間保種機構和種子銀行交流。

【花蓮神農計劃】校田農事課程: 選我選我!打造學校的一畝田(110學年度上學期-中年級)

花蓮的校田農事課程按低、中、高三年段同步進行,各年段的農老師們以「建校田」為核心,將農事實作知識融入創新課程內容裡,從土壤開始,認識校田支持系統─生態系,進而了解作物的生存之道。

110上-化仁國小校田

110上-富源國小校田

 

在每學期四次的課程之中,農老師不同的單元活動引導,孩子們更能將自身融入校田環境中,理解自然生態系的運作,了解每一個農事操作的必要,在自然觀察與校田農事操作中,找到更多樂趣也挖掘自己的興趣。

 

熱血小神農

在種植開始前,從土壤養護開始,建立校田的角色。孩子們在撿石頭、鋪落葉的勞動中,開啟了神農角色,建立校田養護責任。

【吉安鄉化仁國小】孩子們賣力挖取校園落葉區中的落葉、運至校田區作覆蓋、靜置一個月。
【瑞穗鄉富源國小】富源國小因校田建置區小石頭多,孩子們同心協力清除校田校石頭。

你是我的「菜」

校田經過一個月的靜置後,老師們即將帶著孩子定植冬季蔬菜。定植後的蔬菜需要每位小神農的悉心照顧,兩組農老師介紹作物的原型─根、莖、葉、花、果實,鼓勵孩子們除了每天澆水、抓蟲外,下田時也可作簡單的觀察紀錄,追蹤作物生長狀況。

【吉安鄉化仁國小】校田定植,中年級種植紅葉地瓜、蘿蔓萵苣、福山萵苣、小白菜。

【瑞穗鄉富源國小】作物定植前,觀察記錄製作。

 

友善耕作知多少

蔬菜生長期間,孩子們看見最直接的問題就是「菜蟲」了,儘管孩子們下課後時常下田,不過徒手抓蟲的速度,仍無法與蟲蟲吃菜的速度匹敵。因此,農老師們帶來了友善耕作中,常見的防治資材:蘇力菌、葵無露、苦楝油等,在孩子們動手稀釋蘇力菌、調配製作葵無露時,認識友善耕作的防治也聞一聞菜蟲們不喜歡的味道。

【吉安鄉化仁國小】信宇老師介紹有機資材與校田病蟲害管理。

【吉安鄉化仁國小】孩子們聞聞看苦楝油的味道,有些孩子不喜歡,有些卻覺得很香。

【瑞穗鄉富源國小】孩子們動手調配有機資材葵無露。(照片來源:果子俠。農創果品臉書粉專)

【瑞穗鄉富源國小】有機資材噴灑方式說明。(照片來源:果子俠。農創果品臉書粉專)

 

小小創食農

蔬菜經過兩個月的生長,迎來採收與料理餐會時間。化仁國小課程當天為冬至,配合節氣傳統,信宇老師特別準備鹹湯圓湯頭,讓孩子們採收蔬菜、戳湯圓,享用萵苣鹹湯圓;富源國小的孩子們則是成為小小創食農,有的負責採收、有的清洗、有的將蔬菜切碎,拿起鍋鏟與平底鍋製作出了蔬菜煎餅,在校田餐會中與全校分享。

【吉安鄉化仁國小】校田採收囉!

【吉安鄉化仁國小】冬至戳湯圓。

【吉安鄉化仁國小】剛從校田採收的新鮮蔬菜,準備下鍋囉!

【瑞穗鄉富源國小】清洗蔬菜。

【瑞穗鄉富源國小】蔬菜煎餅完成!

【瑞穗鄉富源國小】全校餐會料理菜單。

課程大綱設計:棲地田野傳習所(GFS)

課程設計與執行:化仁國小-賴信宇、富源國小-果子俠。農創果品


神農計劃農事教學團隊:富源國小-果子俠。農創果品

花蓮化仁國小中年級土地教育課程老師,課程以農事實作搭配作物認識、病蟲害等田間觀察內容。目前任職於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主要負責田間管理。

神農計劃農事教學團隊:富源國小-果子俠。農創果品

花蓮富源國小中年級土地教育課程團隊,課程以農事實作為主,從身體力行了解農事運作,並藉由生態觀察,認識家鄉。

 

果子俠以靠近自然方式,去對待土地以及作物,農場栽種鳳梨、柚子、芒果及當季蔬菜等,另有農加工品的販售。除了農業生產,果子俠農園也是一自然教學場域,親子團隊來到農場,認識友善耕作的農業與環境共好的理念。

【花蓮神農計劃】校田農事課程:你/妳神農了嗎-認識校田(110學年度上學期-低年級)

花蓮的校田農事課程按低、中、高三年段同步進行,各年段的農老師們以「建校田」為核心,將農事實作知識融入創新課程內容裡,從土壤開始,認識校田支持系統─生態系,進而了解作物的生存之道。

110上學期-富源國小校田。

110上學期-化仁國小校田。

每學期四次的課程之中,農老師不同的單元活動引導,孩子們更能將自身融入在校田環境,理解自然生態系的運作進而了解每一個農事操作的必要。在自然觀察與校田農事操作中,找到更多樂趣也挖掘自己的興趣。

 

植物的五感與大地生態系統循環

「土壤、陽光、空氣、水」

Woody老師和Ada老師透過圖說與小故事,介紹大地生態循環的基本元素,作為這學期開始種植前的自然結構認識。同時,老師們準備了蚯蚓,透過觀察蚯蚓與觸摸土壤,開啟孩子們認識與思考土壤在自然界中扮演的角色。

【瑞穗鄉富源國小】老師們也準備了柚子,課程中,以五感看看植物的果實。另有各式蔬菜(紅蘿蔔、蔥),開啟一個月的觀察任務,自由紀錄植物在不同生長週期的型態。

 

冬季蔬菜認識與定植

【吉安鄉化仁國小】農老師與孩子們先在校田畫界線出兩邊各種植蘿蔔(種子播灑)與萵苣定植。並一一為每株植株預留生長空間。

有了土壤與作物型態基本認識,準備下田囉!下田前,種什麼?怎麼種?Woody老師與孩子們分享白蘿蔔、萵苣生長所需的生長空間,建立田間作物與作物植株距離概念,以及定植農具的使用方式。定植後,Ada老師拿出田裡常見生物-蝸牛,讓孩子們預先看看這些幼苗殺手,以便接下來留心,照顧校田剛剛種下的小苗。

 

【瑞穗鄉富源國小】農老師與孩子們先在校田畫界線出兩邊各種植蘿蔔(種子播灑)與萵苣定植。並一一為每株植株預留生長空間。

【瑞穗鄉富源國小】幼苗殺手-蝸牛觀察。

 

認識友善耕作-有機與慣行農法大PK

【吉安鄉化仁國小】有機農法認識。

友善耕作的田長甚麼樣子呢?藉由校田觀察紀錄、有機田與慣行田的比較,認識兩者農法差異,並帶出友善耕作對於生態平衡的重要性。Ada老師也讓孩子們於校園中蒐集各式顏色、形狀的葉子,製作花葉面具,孩子們自由發想主題與角色,與同學們分享之際體驗多元環境中的創意與樂趣。

【吉安鄉化仁國小】花葉面具製作。

【瑞穗鄉富源國小】各組發表面具主題。

 

蔬菜的產地→餐桌:生菜大餐

【吉安鄉化仁國小】校田採收。

經過二個月的生長,校田迎來第一次採收,孩子們使力將蘿蔔從田裡拔出,看看誰種的蘿蔔比較大──帶回與家人們分享收成成果,而萵苣則在清洗、瀝乾與切碎後加上農老師們於現場操作的堅果榨油,完成新鮮的生菜大餐,全校一同在校田旁享用這學期的收成料理!感謝土地的給予也謝謝這學期努力的自己。

【瑞穗鄉富源國小】校田採收。

【吉安鄉化仁國小】蘿蔔收成,孩子們帶回家中與家人分享。

【吉安鄉化仁國小】生菜大餐享用。
【瑞穗鄉富源國小】全校餐會享用。

課程大綱設計:棲地田野傳習所(GFS)

課程設計與執行:吳崇閣、忻筱婷、李柏賢

 


神農計劃農事教學團隊:棲地田野傳習所(GFS)

棲地田野傳習所李柏賢老師以「友善耕作」為核心,透過學校的一畝田,建構從作物至生態系統的課程大綱,連結家園,探索社區、產生人地互動,創造校園至家園的完整學習情境。

 

棲地田野傳習所(GeoHabitat Field School,簡稱GFS / GF_School)是一個透過「田野專題式學習(FPBL)」的操作,轉譯「在地資源與文化內容」成為「特色體驗遊程與學程」的整合平台,藉由與在地共同建置的「地方敘事暨轉譯設計學習中心」,嘗試銜接「臺灣的地方發展」與「學校的教育學習」,搭建可以共好的平台。目前主要進駐的田野據點為新北市瑞芳區的水金九金銅礦業文化遺產區域。

棲地田野傳習所(GFS):https://www.facebook.com/GeoHabitater

神農計劃向前走Part 3-花蓮縣瑞穗鄉

(瑞穗鄉富源村,圖片來源:花蓮縣瑞穗鄉公所臉書粉絲專頁。)


神農計劃走入東部,來到全台有機栽種面積最大的鄉鎮—花蓮縣,走訪花蓮小學時,多數小學都有屬於校園農田的一角,對於食農教育展現高度興趣。藉由與學校、有機栽種農友交流,期待神農計劃能與在地共同成長。

神農計劃以有機飲食、土地教育、家鄉認同三大核心,與苗栗、屏東14所小學共同建立友善栽種的校田,讓田園成為教室。

(苗栗縣銅鑼鄉文峰國小,歲末孩子們一起於休耕的稻田烤蕃薯。)

 

瑞穗鄉簡介

瑞穗鄉位於花蓮中部偏南的花東縱谷平原,西臨中央山脈、東面海岸山脈、南倚舞鶴台地。鄉內人口約一萬兩千人,以閩南人、客家人及阿美族為主。

(位在中央山脈山腳下,富源村縱谷景致優美。)

座落在秀姑巒溪沖積扇的瑞穗鄉,地勢平坦,為花蓮農牧業主要生產地。農業就業人口占全鄉總人數三分之一,設有養蠶、玉米、西瓜、乳牛專區,農產品大宗為文旦、甘蔗、西瓜、鳳梨、茶葉及木瓜等。

 

神農小學新登場!

富源國小

位在富源村的富源國小是一所百年老校,學校致力於發展棒球隊、鼓陣隊,其中2008年公視紀錄片《野球孩子》即是紀錄富源國小棒球隊挑戰全國少棒賽的故事。

 

富源村常見作物有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校園內也可見到學校食農體驗種植的水稻箱,期待透過與社區合作共好,刺激孩子們的學習動能與自我覺察能力。

神農計劃向前走Part 2-花蓮縣吉安鄉

(俯瞰吉安鄉,圖片來源:花蓮縣吉安鄉公所。)


神農計劃走入東部,來到全台有機栽種面積最大的鄉鎮—花蓮縣。走訪花蓮小學時,多數小學都有屬於校園農田的一角,對於食農教育展現熱情與興趣。藉由與學校、有機栽種農友及花蓮縣農業處的交流,期待未來神農計劃與在地共同成長。

神農計劃以有機飲食、土地教育、家鄉認同三大核心,過去與苗栗、屏東14所小學共同建立友善栽種的校田,讓田園成為教室。

(屏東縣南州鄉南州國小,創新教育課程,校田搜集素材。)

 

吉安鄉簡介

屬於沖積平原的吉安鄉,地勢平坦開闊,因在奇萊山腳下而擁有充足的水源及富礦物質的土壤,種植水稻、龍鬚菜、韭菜及芋頭。吉安鄉由原住民、閩南、客家、外省四大族群組成,發展成為多元特色的農村。

(吉安鄉因地理位置、氣候環境,適合龍鬚菜生長。)

 

神農小學新登場!

化仁國小

化仁國小位在吉安鄉東昌村,過去為阿美族里漏村部落,主要產業為農、漁業。地處城市邊緣,發展較市區緩。學校透過多元適性的社團課程,強化同學們學習動機與自信,連結當地社區文化,將學習場域延伸至整個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