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屏東神農計劃

【有機飲食】當季蔬果風味品嘗與認識

神農計劃從有機飲食出發,將營養午餐中的一道菜改為有機蔬菜,養成孩子們均衡營養的飲食習慣、透過味覺記憶家鄉的味道。

 

「開始有機蔬菜供應後,孩子們到健康中心的頻率減少了!」

「孩子們願意嘗試平常不願意吃的蔬菜,也發現味道與印象中的不太一樣,蔬菜的甜味取代原本害怕的味道。」

「每天的廚餘減少許多呢!」

 

學校開始供應有機蔬菜後,主任、老師、護理師發現孩子們在飲食習慣的轉變,透過蔬菜真實風味與學校廚房健康烹調,孩子們藉由味覺重新認識餐桌上的食物。

 

當季水果品嘗

除了有機蔬菜,109學年度屏東縣南州鄉南州國小加入當季蔬果的品嘗課程,邀請合作夥伴威勝顧問有限公司創辦人蘇登呼挑選當季當令、當地種植的特色品種水果,以味覺學習,透過風味認識家鄉特產與農產知識。

109上學期有機飲食:南州國小同學按低、中、高三年段於課程中分別品嘗珍珠芭樂。
(屏東縣南州鄉南州國小)

 

109學年度上學期的三次有機水果風味品嘗課程中,登呼老師特別挑選來自屏東在地三座有機農場種植的蔬果,分別為茂和農園有機小黃瓜、乾坤有機生態農場珍珠芭樂、鴻旗有機休閒農場金鑽鳳梨

109上學期有機飲食:南州國小同學們於課程中一起品嘗有機小黃瓜。
(屏東縣南州鄉南州國小)

 

109上學期有機飲食:南州國小同學們品嘗金鑽鳳梨。(屏東縣南州鄉南州國小)

 

有機水果主題學習

風味品嘗課程中,登呼老師會根據該作物選擇一內容作為課程的學習主題,從食當季出發,課程中將與孩子們分享水果的生長過程與針對病蟲害、氣候等狀況的對應措施,延伸至購買水果的挑選方式。

在有機小黃瓜品嘗中,登呼老師選擇「格外品」作為此次主題學習。

有別於通路上常見的筆直小黃瓜,農場收成時,會從外觀、大小區分其優劣。外型彎曲的小黃瓜會被分類為「格外品」,此外型差別源自於植物生長時,養分競爭所產生的差異,然而無關外型的筆直或是彎曲,作物本身的營養價值是不變的。

109上學期有機飲食:南州國小蘇恆毅主任講授小黃瓜相關知識。

 

109上學期有機飲食:威勝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蘇登呼(左)與乾坤生態有機農場負責人王乾坤(右)到校與孩子們分享珍珠芭樂種植過程。
(屏東縣南州鄉南州國小)

 

109上學期有機飲食:有機蔬果風味品嘗課程由「食當令」出發,發展系列水果風味品嘗課程。

 

當季蔬果風味品嘗課程影片│來吃小黃瓜─認識格外品

 

有機水果主題設計:威勝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 蘇登呼

教學執行:屏東縣南州鄉南州國小主任 蘇恆毅、南州國小老師們

動態影像製作:台灣好基金會 倪旻勤、 陳旻淇


神農計劃校外教學合作團隊/有機水果風味品嘗:威勝顧問有限公司

(圖片取自好農好物臉書粉絲專頁、照片攝影:劉瑜楷)

「好農好物」專注做好一件事:推薦優質且安心的農友及農產品給消費者(企業機構),讓農產品的銷售推廣變得更容易。

 

威勝顧問有限公司創辦人 蘇登呼

豐年社前副社長、現任威勝顧問有限公司創辦人與總經理的蘇登呼,致力於推廣農產品,也同時身體力行,加入推動食農教育的行列。

登呼老師與神農計劃合作,媒合農場成為食農教育場域,成為神農計劃的校外支援系統,也拓展學校對於農業教育的想像;設計有機蔬果風味品嘗課程主題,從味覺學習家鄉特產與初識農業領域。

 

好農好物:https://www.facebook.com/goodgoodfarm

 

屏東有機蔬果合作農場名單

茂和農園:https://www.facebook.com/ptmoaho

乾坤生態有機農場:https://www.facebook.com/ChienKunFarm/

鴻旗有機休閒農場:https://www.facebook.com/HomChiOrganic.TW

【屏東神農計劃】校田農事課程:作物生長守則與病蟲害防治(109學年度下學期)

茂和農園執行長羅秉諺是神農計劃中的校田農老師,青年從農創業的他,以友善土地的生產模式經營農場,同時鼓勵更多青年投入台灣有機農業。抱持著對農業的熱血與教育的熱忱,秉諺老師在校田裡,以簡單易懂的語言帶領孩子們初識農業領域。

屏東縣麟洛鄉茂和農園執行長羅秉諺(後排右三)與農場夥伴、農友。攝影:劉瑜楷

 

 

作物生長守則

109下學期校田實作第一堂課:秉諺老師下田前,為孩子們整理作物生長特性。
(屏東縣潮州鎮四林國小)

 

作物的生長時程、水分需求多寡、設立棚架需求、澆灌方式……等,秉諺老師在下田前,仔細說明每一種作物的生長特性,由其特性引導至該作物的照顧方式。根據各作物生長需求,提供對應舒適的生長環境是作物生長守則第一條,也是孩子們的校田修練秘笈。

109下學期校田實作第一堂課:定植準備及注意事項說明。(屏東縣潮州鎮四林國小)

 

109下學期校田實作第一堂課:孩子們期初定植,
此學期種植玉米、玉米筍、圓茄、長茄、四季豆、番茄、絲瓜、苦瓜等四季蔬菜。
(屏東縣潮州鎮潮南國小)

 

 

病蟲害防治

109下學期校田實作第二堂課:依據作物科別整理常見病蟲害。(屏東縣潮州鎮潮東國小)

 

校田定植一個月,作物在校田中慢慢成長,農老師秉諺以作物科別為分類依據,有系統地介紹常見病蟲害,與孩子們一起維護校田健康。

白粉病、鏽病、斑點病……等病蟲害辨識,秉諺老師除了圖片示意外,更利用孩子們熟悉的日常生活為例,進一步說明相對應防治方式,如:灰塵堆積下的物品表面,有如得到白粉病的茄科作物,需要水分的補充以沖刷灰塵。校田搭配有效的防治與日常田間管理,作物能夠生長得更健康。

109下學期校田實作第二堂課:校田病蟲害辨識。(屏東縣潮州鎮潮東國小)

109下學期校田實作第二堂課:日常照顧搭配防治能夠使作物生長得更好。(屏東縣潮州鎮潮南國小)

 

課程設計、執行:茂和農園執行長 羅秉諺


神農計劃有機蔬菜合作農場/農夫老師:茂和農園/羅秉諺

 

茂和農園執行長羅秉諺將有機農業知識轉化為日常語境,帶著神農小學的孩子們與老師們一起認識農業,解決校田大小問題,與孩子們一起玩出對農業的興趣。

茂和農園為屏東神農小學有機蔬菜合作農場,位在屏東縣麟洛鄉,主要生產有機瓜果,堅持友善耕作、生產健康食材。

神農計劃透過「有機飲食」,贊助認養學校每天營養午餐一道有機蔬菜,讓孩子們從小吃得健康,強健體魄。 為了一年約200個上學日穩定提供有機蔬菜,合作供應的農友們,不管遇颱風、暴雨、氣候極端劇變、病蟲害等問題時,擁有專業的田間管理能力、應變能力。孩子們吃得健康背後,是由許多的辛苦與努力成就來的。

 

茂和農園:https://www.facebook.com/ptmoaho

農往直前發展協會:https://www.facebook.com/PTARGO.Leader

神農計劃-有機蔬菜篇(茂和農園):https://youtu.be/VZjjGdnogjo

【屏東神農計劃】創新教育課程:獨居蜂劇本創作(109學年度上學期-高年級)

屏東創新教育課程按低中高三年段漸進式的課程設計,以校田為核心,發展植物、土壤以及昆蟲三大主題。除了知識的內容講授,課程中創新教育團隊的引導、任務活動搭配美感素養、團隊合作、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科學探究等能力養成。情境式教學希望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與核心素養的建立。

創新教育高年級課程創作-獨居蜂的家。

 

獨居蜂的奇幻旅程

109上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城市方舟工作室共同創辦人謝宗叡(小新老師)說明這學期課程內容。
(109上屏東聯合教師研習)

由城市方舟工作室謝宗叡老師設計與指導的神農創新教育高年級課程,以生活中常見卻不被熟悉的獨居蜂出發,帶領孩子們一起發現校園中的昆蟲世界,踏上成為校園昆蟲寶可夢大師的旅程。課程故事情境化,孩子們在昆蟲世界透過團隊合作、發現問題、找尋答案及解決問題,充分發揮科學實驗精神,研究成果的呈現也展現出孩子們創意思考的創造力。

 

過去獨居蜂生態課程,製作獨居蜂校園旅館。(108下學期屏東縣潮州鎮四林國小)

 

冒險啟程:故事編劇與分鏡繪製

過去的課程中已完整介紹獨居蜂生活習性與居住生態,這學期,小新老師帶著「故事繪本」的概念,引導孩子們將腦海裡的畫面具體呈現。全班分組合作,以共同編劇的模式,創造屬於自己的獨居蜂故事。

109上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同學分組設計故事畫面及場景。(屏東縣南州鄉南州國小)

每位獨居蜂編劇需要熟悉劇本的主要角色—獨居蜂,將其外觀特性、生活習慣納入劇本,創造既合情又合理的獨居蜂個性,與學校各個場景結合,發展情節。孩子們有效利用小新老師提供的大自然素材,如:枯木、落葉,展現出具創造力的一面,賦予獨居蜂們蓬勃的生命力。

109上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同學分組設計故事畫面及場景。(屏東縣南州鄉南州國小)

 

冒險最終章:獨居蜂世界的VR放映

109上學期創新教育課程:獨居蜂故事呈現。(屏東縣潮州鎮潮南國小)

劇本與場景完成後,到了旅程的首映會囉!孩子們分工扮演不同角色,只為呈現出最身歷其境的獨居蜂世界。各組的不同呈現方式及語境,提供孩子們一覽同儕的各式視角,找尋最適合自己的詮釋方式,而孩子們的多變視角彷彿觀眾的3D眼鏡,看見活潑且真實的獨居蜂生活。藉由創意發想與實踐,昆蟲知識在創造中內化成為孩子們的養分。

109上學期創新教育課程:獨居蜂故事呈現。(屏東縣潮州鎮潮東國小)

課程設計、執行:城市方舟工作室共同創辦人 謝宗叡


神農計劃創新教育團隊:城市方舟工作室

(圖片取自城市方舟工作室臉書粉絲專頁,圖右:王庭碩,圖中:謝宗叡,圖左:扶尚睿)

台大昆蟲所博士生王庭碩、扶尚睿、以及中興大學昆蟲所碩士謝宗叡三人共同創立,設計系列結合自然環境的獨居蜂課程,在校園中建置「獨居蜂旅館」,帶孩子從觀察獨居蜂入住狀況分析環境問題。

 

COME BACK to ME 是臺灣第一個推廣獨居蜂旅館的團隊,由三個昆蟲系的夥伴王庭碩、謝宗叡與扶尚睿所組成。其核心目標並非提倡目前主流的城市養蜂,而是透過「COME BACK to ME x 城市養蜂是Bee要的」粉絲頁作為教育平臺,以圖文的方式,讓一般民眾能對蜜蜂以及獨居蜂,甚至是環境改善的基本知識有初步的瞭解,也跟大家分享我們城市養蜂在實際操作上可能遇到的問題。藉由這一連串的教育與實際行動, 讓我們能真正拉近自然與城市的距離。

 

城市方舟工作室:https://www.facebook.com/comebacktobee

城市養蜂是BEE要的:https://comebacktobee.weebly.com/

微笑台灣-食農生態教育團隊 城市方舟與舞春工作室,不只學生也讓老師重拾學習的樂趣: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916

【屏東神農計劃】創新教育課程:校田昆蟲圖鑑繪製(109學年度上學期-中年級)

屏東創新教育課程按低中高三年段漸進式的課程設計,以校田為核心,發展植物、土壤以及昆蟲三大主題。除了知識的內容講授,課程中創新教育團隊的引導、任務活動搭配美感素養、團隊合作、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科學探究等能力養成。情境式教學希望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與核心素養的建立。

109上學期神農創新教育課程:透過電子顯微鏡觀察、紀錄校田昆蟲組成與型態。

 

校田土壤與作物關係

109上學期創新教育課程:舞春食農工作室共同創辦人蘇立中(立蘇老師)說明土壤探測器使用方式,透過器材使用、觀察、分析,了解校田土壤分層狀況。(109上屏東聯合教師研習)

 

舞春食農工作室的蘇立中老師每每來到神農小學授課時,總是不斷與老師、孩子們分享土壤的觀念:「土壤,是萬物根本,唯有照顧好土壤,萬物和我們才得以生生不息。」當作物生長遇問題時,最終必會回到土壤的狀態檢視,從根本發現問題,才能夠完善的解決。因此,了解校田的土壤狀態與如何照顧土壤成為神農校田的必修課。

 

經過上學期認識土壤與養土的課程,這學期立蘇老師將以電子顯微鏡,放大視野看看校田的地下居民組成,藉由土壤生物組成,了解校田的生物多樣性。針對校田土壤研究,立蘇老師帶領孩子們循序漸進走過每個步驟,完成簡單的生態調查。

首先,孩子們需在校田設置陷阱,經過位置挑選、擺放方式等設計,完成正確的樣本取得,接者將樣本適當處理以利保存。

109上學期神農創新教育課程:校田陷阱設置。(屏東縣南州鄉同安國小)

 

有了校田昆蟲樣本,立蘇老師準備了放大鏡與電子顯微鏡,準備揭開校田地下居民的神秘面紗。透過儀器操作,孩子們得以清楚的看見校田除了作物,地下竟有如此多種類生物棲息。

109上學期神農創新教育課程:顯微鏡觀察校田採集到的生物。(屏東縣潮州鎮潮南國小)

109上學期神農創新教育課程:顯微鏡觀察校田採集到的生物。(屏東縣潮州鎮潮東國小)

 

校田昆蟲圖鑑繪製

109上學期神農創新教育課程:電子顯微鏡下的校田昆蟲。

 

在高倍率的世界,地下居民的面貌一覽無遺,孩子們藉由外型特徵,指認昆蟲種類,繪製一份屬於校田的昆蟲圖鑑。透過生物組成,孩子們從校田的生物多樣性思考土壤的健康,簡單的生態調查,為校田完成一次身體健康檢查。

109上學期神農創新教育課程:將確認昆蟲製成繪圖。(屏東縣潮州鄉潮南國小)

109上學期神農創新教育課程:校田昆蟲組成討論。(屏東縣潮州鄉潮南國小)

課程設計、執行:舞春食農工作室共同創辦人、三玉號-野草茶煮茶人 蘇立中


神農計畫創新教育團隊:舞春食農工作室

 

台大昆蟲所碩士蘇立中與臺師大環境教育所碩士邱士倢規劃執行土壤及菜圃生態觀察,讓學生藉由科學工具或五感,認識校園中的土壤、昆蟲與野草。

 

「舞春」是一個說食物背後故事的食農教育團隊,讓飲食牽連的經濟歷史地理、文學自然科學透過鮮活的課程展現。舞春是取台語「有剩」的諧音,命名的概念有著不同時空的背景意涵。早期的有剩是希望年年有餘,資源永續,進而衍伸出各種飲食文化與在地特色。

 

三玉號-野草茶

 

(圖片取自三玉號臉書粉絲專頁)

 

野草生活是三玉號想闡述的理念價值,隨著時空的演變,野草與人的關係,也不斷地在轉化成不同的樣貌並融入日常生活中。

三玉號以青草茶鋪形式推出草茶相關飲品、小點,展現飲食文化與土地間密不可分的連結,同時,透過台灣野草與不同食材創新結合,重新詮釋台灣野草的傳統意象。

茶鋪地址:台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六段820號

 

舞春食農工作室:https://www.facebook.com/mangiafastudio

三玉號-野草茶: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wildherbtea

微笑台灣-食農生態教育團隊 城市方舟與舞春工作室,不只學生也讓老師重拾學習的樂趣: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916

【屏東神農計劃】創新教育課程:香花草五感體驗與應用(109學年度上學期-低年級)

屏東創新教育課程按低中高三年段漸進式的課程設計,以校田為核心,發展植物、土壤以及昆蟲三大主題。除了知識的內容講授,課程中創新教育團隊的引導、任務活動搭配美感素養、團隊合作、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科學探究等能力養成。情境式教學希望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與核心素養的建立。

109上學期神農創新教育課程:孩子們半戶外空間進行花草書籤創作。(屏東縣南州鄉南州國小)

花草五行五色

 

此次課程以具氣味芬芳植物為主題,分別挑選「異國香花草」與「臺灣本土青草」植物種類,透過嗅覺、味覺、觸覺、聽覺、視覺的五感體驗,與植物產生連結,認識花草的效用與生活應用。

乾燥青草五感體驗,借感官感受延伸至青草內在健康效益。(109上屏東聯合教師研習)

新鮮花草比一比—黃、綠、藍、紅、白的五色差異與植物營養成分(植化素)認識。

 

植物天然祝福

與香花草親密接觸後,到了孩子們的動手做時間囉!以艾草、香茅、芙蓉等台灣原生青草製作平安沐浴包,結合常民青草文化,加深孩子日常與植物的關係,而除了常見的香花草日常運用,舞春食農工作室小花老師結合自畫像、書籤等方式的藝術創作,加入香花草實體材料,表達孩子自身對香花草的真實感受。

屏東神農小學老師們的香花草自畫像與青草沐浴包製作。(109上屏東聯合教師研習)

屏東神農小學老師們的香花草自畫像創作,圖中為舞春食農工作室邱士倢(小花)老師。
(109上屏東聯合教師研習)

低年級食農領域老師們經過教師研習操作後,將自畫像創作轉化為書籤創作。(屏東縣南州鄉南州國小)

低年級食農領域老師們經過教師研習操作後,將自畫像創作轉化為書籤創作。(屏東縣南州鄉南州國小)

109上學期神農創新教育課程:香花草應用-書籤製作(屏東縣南州鄉南州國小)

課程設計、執行:舞春食農工作室教育經理 邱士倢


神農計劃創新教育團隊:舞春食農工作室

台大昆蟲所碩士蘇立中與臺師大環境教育所碩士邱士倢規劃執行土壤及菜圃生態觀察,讓學生藉由科學工具或五感,認識校園中的土壤、昆蟲與野草。

 

「舞春」是一個說食物背後故事的食農教育團隊,讓飲食牽連的經濟歷史地理、文學自然科學透過鮮活的課程展現。舞春是取台語「有剩」的諧音,命名的概念有著不同時空的背景意涵。早期的有剩是希望年年有餘,資源永續,進而衍伸出各種飲食文化與在地特色。

 

舞春食農工作室:https://www.facebook.com/mangiafastudio

微笑台灣-食農生態教育團隊 城市方舟與舞春工作室,不只學生也讓老師重拾學習的樂趣: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916

【屏東神農計劃】創新教育課程:獨居蜂旅館製作(108學年度下學期-高年級)

屏東創新教育課程按低中高三年段漸進式的課程設計,以校田為核心,發展植物、土壤以及昆蟲三大主題。

課程中藉由創新教育團隊的引導、任務活動搭配美感素養、團隊合作、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科學探究等能力養成。情境式教學希望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與核心素養的建立。

 

獨居蜂旅館製作

主題為昆蟲的高年級課程中,城市方舟工作室謝宗叡(小新老師)以校園其一常見昆蟲-獨居蜂為主題,發展實驗調查、團隊合作、手作創意的課程遊戲。

108下學期創新教育課程:獨居蜂旅館D. I. Y.。(屏東縣潮州鎮潮南國小)

 

神農計劃的校田中,除了作物外,還有一座「獨居蜂的家」,孩子們可以看見不同種類獨居蜂媽媽如何打造育嬰房。這學期,小新老師邀請孩子們一起成為獨居蜂房東,製作獨一無二的獨居蜂旅館。

屏東神農計劃校田中都有一座獨居蜂的家。(屏東縣潮州鎮潮南國小)

 

以竹管、竹筷與麻繩製作的簡易旅館,將擺放在孩子們挑選的校園的一角,校園限定的獨居蜂旅館即將開張,怎麼樣的旅館會受到獨居蜂媽媽的青睞呢?

108下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孩子們分工製作獨居蜂旅館與解說牌。(屏東縣潮州鎮四林國小)

 

108下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孩子們分工製作獨居蜂旅館與解說牌。(屏東縣潮州鎮潮東國小)

 

108下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孩子們完成獨居蜂旅館與說明牌後,於校園挑選旅館設立位置。
(屏東縣潮州鎮潮東國小)

 

108下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孩子們完成獨居蜂旅館與說明牌後,於校園挑選旅館設立位置。
(屏東縣潮州鎮四林國小)

 

108下學期創新教育課程:獨居蜂旅館說明牌。(屏東縣潮州鎮潮東國小)

 

旅館比一比

「校園中的環境是怎麼樣的呢?是誰協助花授粉的呢?獨居蜂的家長什麼樣子呢?」出發尋找獨居蜂前,小新老師讓大家把心中的獨居蜂與獨居蜂的家畫下來。

108下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小新老師與孩子們觀察旅館是否有獨居蜂入住。
(屏東縣南州鄉南州國小)攝影:劉瑜楷

 

接著,孩子們帶著小新老師,來到各自製作的旅館與孩子們認為校園中獨居蜂出沒的地方,搜尋獨居蜂。

 

108下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孩子們於觀察皿中觀察獨居蜂。
(屏東縣南州鄉南州國小)攝影:劉瑜楷

 

獨居蜂常使用土牆、椴木或是竹筒等自然素材築巢,挑選環境中較少干擾的位置,如校園停車場、司令台後牆面等地方。小新老師將發現的獨居蜂放在觀察器皿中,透過器皿,孩子們清楚得看見將獨居蜂長相、特徵後紀錄,與同學們分享近距離觀察後的發現。

 

課程設計、執行:城市方舟工作室共同創辦人 謝宗叡


神農計劃創新教育團隊:城市方舟工作室

(圖片取自城市方舟工作室臉書粉絲專頁,圖右:王庭碩,圖中:謝宗叡,圖左:扶尚睿)

 

台大昆蟲所博士生王庭碩、扶尚睿、以及中興大學昆蟲所碩士謝宗叡三人共同創立,設計系列結合自然環境的獨居蜂課程,在校園中建置「獨居蜂旅館」,帶孩子從觀察獨居蜂入住狀況分析環境問題。

 

COME BACK to ME 是臺灣第一個推廣獨居蜂旅館的團隊,由三個昆蟲系的夥伴王庭碩、謝宗叡與扶尚睿所組成。其核心目標並非提倡目前主流的城市養蜂,而是透過「COME BACK to ME x 城市養蜂是Bee要的」粉絲頁作為教育平臺,以圖文的方式,讓一般民眾能對蜜蜂以及獨居蜂,甚至是環境改善的基本知識有初步的瞭解,也跟大家分享我們城市養蜂在實際操作上可能遇到的問題。藉由這一連串的教育與實際行動, 讓我們能真正拉近自然與城市的距離。

 

城市方舟工作室:https://www.facebook.com/comebacktobee

城市養蜂是BEE要的:https://comebacktobee.weebly.com/

微笑台灣-食農生態教育團隊 城市方舟與舞春工作室,不只學生也讓老師重拾學習的樂趣: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916

【屏東神農計劃】創新教育課程:養出大家都愛住的土壤(108學年度下學期-中年級)

屏東創新教育課程按低中高三年段漸進式的課程設計,以校田為核心,發展植物、土壤以及昆蟲三大主題。

課程中藉由創新教育團隊的引導、任務活動搭配美感素養、團隊合作、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科學探究等能力養成。情境式教學希望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與核心素養的建立。

 

認識自己的土壤:校田土壤採集

這學期在農事課程定植前,立蘇老師特別請學校預留一部分校田,準備一起與孩子們採集土壤,了解校田土壤狀態。

108下學期創新教育課程:立蘇老師使用土壤穿刺器,呈現土壤不同深度差別。
(屏東縣南州鄉同安國小)

 

採集後,孩子們首先透過五感,感受校田土壤的顏色、味道以及細部土壤的組成特色。具有草味、顏色較深以及看得到不同生物的土壤是好土的辨別條件,透過以上特徵表示土壤中的碳循環運作順暢,作物得以獲得所需養份成長。

除了外觀觀察外,孩子們更製作土壤丸子與搖搖杯,測試其健康程度。健康的土壤可以形成不同的團粒,產生穩定的結構。

108下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同學們以校田土壤製作搖搖杯。(屏東縣南州鄉同安國小)

 

108下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各組製作成品比較,分析校田土壤狀況。(屏東縣潮州鎮潮南國小)

 

108下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各組製作成品比較,分析校田土壤狀況。(屏東縣南州鄉同安國小)

 

養土行動,開始

校田經過多個學期生長與採收,需要養土休息。(屏東縣南州鄉同安國小)攝影:劉瑜楷

 

經過校田土壤採集與分析,學校老師們與孩子們了解好土的重要與校田土壤此時的狀態。在多學期的種植與採收後,校田土壤狀況皆需要休息、蓄積養分。

除了部分校田進入休息外,立蘇老師也請學校自行蒐集學校既有的材料,如水果皮覆蓋,加速土壤恢復其沃度。

108上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孩子們準備覆蓋校田土壤材料。(屏東縣南州鄉同安國小)攝影:劉瑜楷

 

課程設計、執行:舞春食農工作室共同創辦人、三玉號-野草茶煮茶人 蘇立中(立蘇老師)


神農計劃創新教育團隊:舞春食農工作室

台大昆蟲所碩士蘇立中與臺師大環境教育所碩士邱士倢規劃執行土壤及菜圃生態觀察,讓學生藉由科學工具或五感,認識校園中的土壤、昆蟲與野草。

 

「舞春」是一個說食物背後故事的食農教育團隊,讓飲食牽連的經濟歷史地理、文學自然科學透過鮮活的課程展現。舞春是取台語「有剩」的諧音,命名的概念有著不同時空的背景意涵。早期的有剩是希望年年有餘,資源永續,進而衍伸出各種飲食文化與在地特色。

 

三玉號-野草茶

(圖片取自三玉號臉書粉絲專頁)

 

野草生活是三玉號想闡述的理念價值,隨著時空的演變,野草與人的關係,也不斷地在轉化成不同的樣貌並融入日常生活中。

三玉號以青草茶鋪形式推出草茶相關飲品、小點,展現飲食文化與土地間密不可分的連結,同時,透過台灣野草與不同食材創新結合,重新詮釋台灣野草的傳統意象。

茶鋪地址:台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六段820

 

舞春食農工作室:https://www.facebook.com/mangiafastudio

三玉號-野草茶: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wildherbtea

微笑台灣-食農生態教育團隊 城市方舟與舞春工作室,不只學生也讓老師重拾學習的樂趣: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916

【屏東神農計劃】創新教育課程:餐桌上的植物(108學年度下學期-低年級)

屏東創新教育課程按低中高三年段漸進式的課程設計,以校田為核心,發展植物、土壤以及昆蟲三大主題。

 

課程中藉由創新教育團隊的引導、任務活動搭配美感素養、團隊合作、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科學探究等能力養成。情境式教學希望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與核心素養的建立。

108下學期神農創新教育課程:校田作物觀察。(屏東縣潮州鎮潮南國小)

 

「可以吃的植物」生長型態與營養介紹

以繪本《可以吃的植物》展開植物的魔幻奇境,從生根發芽到開花結果,孩子們與小花老師一起在校田裡,探索餐桌上的常見蔬菜再成為一道菜餚之前的成長歷程。

108下學期神農創新教育課程:介紹校田栽種的蔬果與其構造對應功能。孩子們餐桌上常見的青蔥,卻少見過其花開的模樣。(屏東縣潮州鎮潮南國小)

 

108下學期神農創新教育課程:介紹校田栽種的蔬果與其構造與對應功能,了解植物生命運作。
(屏東縣潮州鎮潮南國小)

 

校田植物構造巡禮結束,小花老師接著與孩子們分享餐桌上常見蔬菜的內在的營養成分。除了食用構造的分別,營養成分也依據其部位而有差異。種子食材富含豐富營養,如蛋白質、澱粉、油脂等,以利植物繁衍。

透過故事引導與校田觀察,在輕鬆的氛圍中,孩子們看見生命的奧妙也學習飲食營養的均衡攝取。

108下學期神農創新教育課程:介紹校田栽種的蔬果與其構造與對應功能,了解植物生命運作。
(屏東縣潮州鎮四林國小)

 

繪本導讀與創作

認識校田多種蔬果的特性後,小花老師邀請大家一起加入奇幻植物的團隊中,創造植物星球的怪奇、可愛角色。製作過程與分享時可以看見孩子們喜愛與排斥的蔬果特色。

108下學期神農創新教育課程:
舞春食農工作室邱士倢-小花老師《新發現!高麗菜星動物圖鑑》繪本導讀。
(屏東縣南州鄉南州國小)攝影:劉瑜楷

 

108下學期神農創新教育課程:植物星球角色介紹—「格外品」也是植物星球中的一員,由外觀簡介蔬果外貌差異的由來。
(屏東縣南州鄉南州國小)攝影:劉瑜楷

課程設計、執行:舞春食農工作室教育經理 邱士倢(小花老師)

參考資料:《可以吃的植物》《新發現!高麗菜星動物圖鑑》


神農計劃創新教育團隊:舞春食農工作室

台大昆蟲所碩士蘇立中與臺師大環境教育所碩士邱士倢規劃執行土壤及菜圃生態觀察,讓學生藉由科學工具或五感,認識校園中的土壤、昆蟲與野草。

 

「舞春」是一個說食物背後故事的食農教育團隊,讓飲食牽連的經濟歷史地理、文學自然科學透過鮮活的課程展現。舞春是取台語「有剩」的諧音,命名的概念有著不同時空的背景意涵。早期的有剩是希望年年有餘,資源永續,進而衍伸出各種飲食文化與在地特色。

 

舞春食農工作室:https://www.facebook.com/mangiafastudio

微笑台灣-食農生態教育團隊 城市方舟與舞春工作室,不只學生也讓老師重拾學習的樂趣: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