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土壤改善

【苗栗神農計劃】校田農事課程:土壤肥沃術 (110學年度上學期)

苗栗神農作為計畫發展起點,各個小學開田已屆六年。經歷每學期的種植與採收,校田土壤漸漸發出健康警報,校田的土感覺變硬了!土壤看起來乾乾的、作物好像長不大……,土壤作為農事栽種的基礎,淑慧老師決定幫校田作完整的健康檢查,先把土養好再來種菜!

110上學期-認識好土,除了校田土壤養育,課程更融入培養土的翻伴,孩子親身感受健康的土的觸感。

 

土壤知多少

土壤看起來的形狀與顏色是什麼?校田裡有發現土塊還是孔洞嗎?土聞起來的味道像什麼呢?這學期我們不種菜,貓裡小學團帶著孩子們在校田中搖身一變成為土壤工程師,摸摸看、聞聞看,放大檢視土壤中大大小小的特徵,土壤基礎調查為後面養土作準備。

110上學期-土壤知多少:健康的土壤應為鬆軟、深咖啡色、淡淡的青草味,仔細觀察可以看見小生物。(苗栗市新英國小)

110上學期-土壤知多少:採樣校田區不同位置的土壤作比較。(銅鑼鄉中興國小)

 

「健康的土壤裡有小土塊和小石頭、有空氣和水,還有動植物與看不見的微生物。」好土不僅滋養作物生長,土壤多樣性更是奠定生態循環的基礎,維繫所有動植物的生命。

 

110上學期-土壤知多少:這學期神農小學校田停耕,為土壤補充所需養分。(後龍鎮中和國小)

 

土壤千層派

在製作土壤的有機堆肥前,首先需要認識土壤中常見的碳元素、氮元素。兩種元素都是作物生長所需的基本營養。藉由元素的補充,增加土壤中碳、氮兩種元素的比例,加快循環均衡的恢復。

 

  • 土壤千層派剖面
蓋上帆布
澆上適量的水
原本的土壤
果皮、豆渣等生廚餘
落葉
原本的土壤

 

110上學期-土壤千層派:將含有碳、氮元素的材料,加入校田並蓋帆布後靜置。豆渣-氮元素、果皮-碳元素。(後龍鎮中和國小)

110上學期-土壤千層派:蒐集學校落葉並鋪上校田。(通霄鎮坪頂國小)

110上學期-土壤千層派:待所有有機質補充材料覆蓋完畢後,澆水加速其作用。(通霄鎮坪頂國小)

 

採收與加工

完成堆肥的校田,需要時間靜置休息。貓裡小學團準備了美植袋搭配營養的培養土,孩子們在教室旁種下迷迭香,除了就近照顧與觀察外,這次更融入迷迭香萃取純露,加工製作純露護手霜的課程。孩子們睜大眼睛看著純露機中迷迭香萃取過程,教室裡瞬間充滿著迷迭香香濃的味道。有別於以往料理餐會的形式,孩子們將作物的加工成為生活用品,帶回與家人朋友分享。

 

110上學期-採收與加工:孩子們於美植袋中採收迷迭香。(通霄鎮烏眉國小)

110上學期-採收與加工:孩子們仔細觀察迷迭香萃取過程。(後龍鎮中和國小)

110上學期-採收與加工:混和蠟與油並加入萃取好的純露,快速攪拌至相容。(銅鑼鄉興隆國小)

 

土壤大驗收

經過全校師生與農老師們一學期的努力,校田土壤狀況是否獲得改善呢?淑慧老師準備了兩種儀器─1.土壤穿刺器、2.溫度計,透過土壤剖面與土壤內層溫度的直接數據,了解校田土壤的身體狀況,以科學的方式進行這學期的土壤大驗收。

110上學期-土壤大驗收:使用土壤穿刺器穿刺約30公分的深度,了解植物根系生長的土壤狀況。
(銅鑼鄉興隆國小)

110上學期-土壤大驗收:溫度計測量土壤溫度,當鋪蓋的材料正在腐熱,溫度會上升至40度左右。
(銅鑼鄉中興國小)

 

延伸作品:銅鑼鄉興隆國小-國語日報投稿(作者:魏于晴)

課程設計與執行:Me棗居自然農園 陳淑慧、貓裡小學團


神農計劃農事教學團隊:貓裡小學團

(圖片取自94友善小鋪穿龍街村臉書粉絲專頁)

貓裡小學團集合苗栗神農學校臨近的青年農夫、社區農夫形成的跨領域學習團隊。使命為提供校方經營校田的知識與技術,一方面提供農民參與教育的機會。 這群在地農夫及青年自創的貓裡小學團,期望成為在地食農教育的活力平台。他們以有機耕作方式帶領國小學童從栽種、日常照顧到採收加工等一連串的食農教育。在2019.1 月,成立了「 苗栗縣青新友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穿龍街村上的「94 友善小鋪」做為青年創業基地,回鄉穩定腳步。

 

94友善小鋪穿龍街村:https://www.facebook.com/MyLogVillage

94友善小鋪網站:https://94.imita.org/#anchor03

微笑台灣-苗栗貓裡小學團  在地青農到學校給孩子上課,齊力繪出食農教育的共好美景: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869

【屏東神農計劃】創新教育課程:養出大家都愛住的土壤(108學年度下學期-中年級)

屏東創新教育課程按低中高三年段漸進式的課程設計,以校田為核心,發展植物、土壤以及昆蟲三大主題。

課程中藉由創新教育團隊的引導、任務活動搭配美感素養、團隊合作、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科學探究等能力養成。情境式教學希望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與核心素養的建立。

 

認識自己的土壤:校田土壤採集

這學期在農事課程定植前,立蘇老師特別請學校預留一部分校田,準備一起與孩子們採集土壤,了解校田土壤狀態。

108下學期創新教育課程:立蘇老師使用土壤穿刺器,呈現土壤不同深度差別。
(屏東縣南州鄉同安國小)

 

採集後,孩子們首先透過五感,感受校田土壤的顏色、味道以及細部土壤的組成特色。具有草味、顏色較深以及看得到不同生物的土壤是好土的辨別條件,透過以上特徵表示土壤中的碳循環運作順暢,作物得以獲得所需養份成長。

除了外觀觀察外,孩子們更製作土壤丸子與搖搖杯,測試其健康程度。健康的土壤可以形成不同的團粒,產生穩定的結構。

108下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同學們以校田土壤製作搖搖杯。(屏東縣南州鄉同安國小)

 

108下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各組製作成品比較,分析校田土壤狀況。(屏東縣潮州鎮潮南國小)

 

108下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各組製作成品比較,分析校田土壤狀況。(屏東縣南州鄉同安國小)

 

養土行動,開始

校田經過多個學期生長與採收,需要養土休息。(屏東縣南州鄉同安國小)攝影:劉瑜楷

 

經過校田土壤採集與分析,學校老師們與孩子們了解好土的重要與校田土壤此時的狀態。在多學期的種植與採收後,校田土壤狀況皆需要休息、蓄積養分。

除了部分校田進入休息外,立蘇老師也請學校自行蒐集學校既有的材料,如水果皮覆蓋,加速土壤恢復其沃度。

108上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孩子們準備覆蓋校田土壤材料。(屏東縣南州鄉同安國小)攝影:劉瑜楷

 

課程設計、執行:舞春食農工作室共同創辦人、三玉號-野草茶煮茶人 蘇立中(立蘇老師)


神農計劃創新教育團隊:舞春食農工作室

台大昆蟲所碩士蘇立中與臺師大環境教育所碩士邱士倢規劃執行土壤及菜圃生態觀察,讓學生藉由科學工具或五感,認識校園中的土壤、昆蟲與野草。

 

「舞春」是一個說食物背後故事的食農教育團隊,讓飲食牽連的經濟歷史地理、文學自然科學透過鮮活的課程展現。舞春是取台語「有剩」的諧音,命名的概念有著不同時空的背景意涵。早期的有剩是希望年年有餘,資源永續,進而衍伸出各種飲食文化與在地特色。

 

三玉號-野草茶

(圖片取自三玉號臉書粉絲專頁)

 

野草生活是三玉號想闡述的理念價值,隨著時空的演變,野草與人的關係,也不斷地在轉化成不同的樣貌並融入日常生活中。

三玉號以青草茶鋪形式推出草茶相關飲品、小點,展現飲食文化與土地間密不可分的連結,同時,透過台灣野草與不同食材創新結合,重新詮釋台灣野草的傳統意象。

茶鋪地址:台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六段820

 

舞春食農工作室:https://www.facebook.com/mangiafastudio

三玉號-野草茶: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wildherbtea

微笑台灣-食農生態教育團隊 城市方舟與舞春工作室,不只學生也讓老師重拾學習的樂趣: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