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田活動

【苗栗神農計劃】校田農事課程:土壤肥沃術 (110學年度上學期)

苗栗神農作為計畫發展起點,各個小學開田已屆六年。經歷每學期的種植與採收,校田土壤漸漸發出健康警報,校田的土感覺變硬了!土壤看起來乾乾的、作物好像長不大……,土壤作為農事栽種的基礎,淑慧老師決定幫校田作完整的健康檢查,先把土養好再來種菜!

110上學期-認識好土,除了校田土壤養育,課程更融入培養土的翻伴,孩子親身感受健康的土的觸感。

 

土壤知多少

土壤看起來的形狀與顏色是什麼?校田裡有發現土塊還是孔洞嗎?土聞起來的味道像什麼呢?這學期我們不種菜,貓裡小學團帶著孩子們在校田中搖身一變成為土壤工程師,摸摸看、聞聞看,放大檢視土壤中大大小小的特徵,土壤基礎調查為後面養土作準備。

110上學期-土壤知多少:健康的土壤應為鬆軟、深咖啡色、淡淡的青草味,仔細觀察可以看見小生物。(苗栗市新英國小)

110上學期-土壤知多少:採樣校田區不同位置的土壤作比較。(銅鑼鄉中興國小)

 

「健康的土壤裡有小土塊和小石頭、有空氣和水,還有動植物與看不見的微生物。」好土不僅滋養作物生長,土壤多樣性更是奠定生態循環的基礎,維繫所有動植物的生命。

 

110上學期-土壤知多少:這學期神農小學校田停耕,為土壤補充所需養分。(後龍鎮中和國小)

 

土壤千層派

在製作土壤的有機堆肥前,首先需要認識土壤中常見的碳元素、氮元素。兩種元素都是作物生長所需的基本營養。藉由元素的補充,增加土壤中碳、氮兩種元素的比例,加快循環均衡的恢復。

 

  • 土壤千層派剖面
蓋上帆布
澆上適量的水
原本的土壤
果皮、豆渣等生廚餘
落葉
原本的土壤

 

110上學期-土壤千層派:將含有碳、氮元素的材料,加入校田並蓋帆布後靜置。豆渣-氮元素、果皮-碳元素。(後龍鎮中和國小)

110上學期-土壤千層派:蒐集學校落葉並鋪上校田。(通霄鎮坪頂國小)

110上學期-土壤千層派:待所有有機質補充材料覆蓋完畢後,澆水加速其作用。(通霄鎮坪頂國小)

 

採收與加工

完成堆肥的校田,需要時間靜置休息。貓裡小學團準備了美植袋搭配營養的培養土,孩子們在教室旁種下迷迭香,除了就近照顧與觀察外,這次更融入迷迭香萃取純露,加工製作純露護手霜的課程。孩子們睜大眼睛看著純露機中迷迭香萃取過程,教室裡瞬間充滿著迷迭香香濃的味道。有別於以往料理餐會的形式,孩子們將作物的加工成為生活用品,帶回與家人朋友分享。

 

110上學期-採收與加工:孩子們於美植袋中採收迷迭香。(通霄鎮烏眉國小)

110上學期-採收與加工:孩子們仔細觀察迷迭香萃取過程。(後龍鎮中和國小)

110上學期-採收與加工:混和蠟與油並加入萃取好的純露,快速攪拌至相容。(銅鑼鄉興隆國小)

 

土壤大驗收

經過全校師生與農老師們一學期的努力,校田土壤狀況是否獲得改善呢?淑慧老師準備了兩種儀器─1.土壤穿刺器、2.溫度計,透過土壤剖面與土壤內層溫度的直接數據,了解校田土壤的身體狀況,以科學的方式進行這學期的土壤大驗收。

110上學期-土壤大驗收:使用土壤穿刺器穿刺約30公分的深度,了解植物根系生長的土壤狀況。
(銅鑼鄉興隆國小)

110上學期-土壤大驗收:溫度計測量土壤溫度,當鋪蓋的材料正在腐熱,溫度會上升至40度左右。
(銅鑼鄉中興國小)

 

延伸作品:銅鑼鄉興隆國小-國語日報投稿(作者:魏于晴)

課程設計與執行:Me棗居自然農園 陳淑慧、貓裡小學團


神農計劃農事教學團隊:貓裡小學團

(圖片取自94友善小鋪穿龍街村臉書粉絲專頁)

貓裡小學團集合苗栗神農學校臨近的青年農夫、社區農夫形成的跨領域學習團隊。使命為提供校方經營校田的知識與技術,一方面提供農民參與教育的機會。 這群在地農夫及青年自創的貓裡小學團,期望成為在地食農教育的活力平台。他們以有機耕作方式帶領國小學童從栽種、日常照顧到採收加工等一連串的食農教育。在2019.1 月,成立了「 苗栗縣青新友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穿龍街村上的「94 友善小鋪」做為青年創業基地,回鄉穩定腳步。

 

94友善小鋪穿龍街村:https://www.facebook.com/MyLogVillage

94友善小鋪網站:https://94.imita.org/#anchor03

微笑台灣-苗栗貓裡小學團  在地青農到學校給孩子上課,齊力繪出食農教育的共好美景: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869

【新北神農計劃】校田農事+創新教育課程:多元香芬農食課(110年學年度上學期)

新北永定國小帶狀校田以香草田區、蓮田區組成。此學期以香芬植物栽種為課程主軸,搭配土壤生物健康、植物色彩與營養、料理應用等基礎課程,與孩子們日常生活連結,引動學習興趣、開啟土地多元文化的對話。

110上學期-永定國小校田:共分為四大區,歐風香草、蜜源植物、南洋香料以及台灣本土青草。

 

校田土壤千層派

什麼是好土?如何養出好土?土壤健康與否深深影響未來作物生長狀況,小花老師在校田課程相見歡中,帶來了家庭菜園裡的蚯蚓與常見的幾種介質觀察,種好作物先從養土開始,孩子們開始為期一個月的校田養土。

蚯蚓觀察:孩子們既害怕又好奇的在土中尋找蚯蚓的蹤影,近距離觸摸與觀察。

透過學校就地取材的素材:學校廚房的水果皮、有機蔬菜荖葉、菜梗、校園地上的落葉堆……,將生廚餘減碎後拌入土壤中覆蓋,再鋪上一層落葉作保溫,校田土壤養護步驟就完成囉!

校田養土:將剪碎的生廚餘拌入校田中後覆蓋、最後再鋪上落葉作保暖。

世界香料好鼻師

經過兩個月的靜置,校田迎來香草定植。栽種前,小花老師讓孩子們以嗅覺、味覺兩種感官認識香料與香草作物,「這個有芋頭味!」、「這個味道我家也有種!」,透過味道,孩子們認出一些熟悉的作物,如香蘭葉便是很多孩子家中栽種的作物。

孩子們互相分享對味道的感覺。

 

花草遊戲:用口罩將眼睛遮住,以味道猜出香草品種。

味覺激盪後,大家要下田種下香草囉!按照歐風香草、蜜源植物、南洋香料以及台灣本土青草,孩子們各自認養區域及品種,負責定植以及往後的日常照顧。

小心翼翼地將苗從盆栽移植到校田中。

小心翼翼地將苗從盆栽移植到校田中。

搖擺森食嘉年華

日常中,常見香草與生活、飲食相互連結,從香草茶、香草餅乾、蛋糕、香草純露潔手液……等,香草應用廣泛多元,藉由動手做與日常連結,拉近孩子們與香草田更近一層距離。

小花老師從這學期種植的香草種類中開出菜單,此學期永定國小的下午茶有薰衣草奶油佐吐司、黑糖香蘭茶以及檸檬萬壽菊茶。孩子們不僅利用香草調味,更利用香草葉作裝飾,香草迷人的風味,讓孩子們一口接一口,用味覺記住香草田的風貌。

永定國小神農課程以混齡分組,按年齡分工合作,完成農事工序&料理加工。

課程設計與執行:舞春食農工作室 邱士倢(小花)


神農計劃創新教育團隊:舞春食農工作室

台大昆蟲所碩士蘇立中與臺師大環境教育所碩士邱士倢規劃執行土壤及菜圃生態觀察,讓學生藉由科學工具或五感,認識校園中的土壤、昆蟲與野草。

 

「舞春」是一個說食物背後故事的食農教育團隊,讓飲食牽連的經濟歷史地理、文學自然科學透過鮮活的課程展現。舞春是取台語「有剩」的諧音,命名的概念有著不同時空的背景意涵。早期的有剩是希望年年有餘,資源永續,進而衍伸出各種飲食文化與在地特色。

 

舞春食農工作室:https://www.facebook.com/mangiafastudio

微笑台灣-食農生態教育團隊 城市方舟與舞春工作室,不只學生也讓老師重拾學習的樂趣: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916

【新北神農計劃】校田農事+創新教育課程:從校田至校園─作物觀察筆記 (110學年度上學期)

新北雲海國小校田課程透過野草課程,探索雲海的生態系統。從蔬菜、野草共生的校田中,發展觀察認識、紀錄以及應用等知識內容,以「學習觀察、引發興趣」作為課程主軸,漸進式培養孩子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與抽象思考的能力。

110上學期-雲海國小校田:蔬菜與野草共生共學的教育田。

 

植物小偵探-觀察方法練習

在疫情停課,校園沒有學生的時間中,校田自身如何發展呢?蝌蚪老師、小林老師讓孩子們走入作物、野草蔓生的校田中,觀察與採集,以小偵探遊戲開啟這學期的雲海校田課程。

 

「這個植物是圓形的。」

「這個作物不是紅色的。」

同學們採集到的植物集合。

透過植物外型、顏色、味道等線索提供,找出每位同學的採集植物,孩子們在遊戲中練習觀察觀點與五感描述,從孩子們的視角,看見少了田間管理的校田,如何在大自然中運作。

中年級同學試著猜出同學描述的植物是哪一個。

 

校田觀察筆記

每次課程前的觀察與紀錄時間。

認識植物的方式有哪些?植物的外觀、特性、名字,以上都是觀察筆記中記錄植物的重要項目。一樣是茄子,有的孩子看見茄子是紫色的、有的孩子看見茄子長長的,孩子們所見不同,透過記錄與同儕們分享各自的眼光。筆記加深孩子對校田作物、工序的印象,認識科學調查基礎的方法。

 

低年級同學畫下校田採集的植物。

中年級同學畫下校田採集的植物。

 

校田裡的野草

非人為種下的校田野草,哪些是會干擾作物生長,哪些具有應用、料理特性,哪些又是可成為地被植物,維持校田土壤養護?在多樣化的野草之中,蝌蚪老師與孩子們一面整理校田野草,一面認識校田可加以利用的天然野草。

 

  • 校田野草一覽表(表格提供:採集人共作室 陳科廷)
野草 特性/用途
雷公根 具匍匐莖,可做為覆地植物減少雜草生長,葉可消炎,也可做青草涼茶。
台灣蛇莓 具匍匐莖,可做為覆地植物減少雜草生長,黃花、紅果,是童年野地的草莓滋味。
魚腥草 喜長在潮濕處,地下莖為東南亞民族重要的香料;嫩葉也可以煮湯;全株曬乾可煮茶,具清熱解毒功效,是對抗冠狀病毒的中藥配方。
艾草 葉可泡茶、製成多種食物,如艾草粿;乾葉燃燒可除蚊蟲、也可製成艾灸用的艾條;為重要的中草藥材;更是民間驅邪除煞用的植物。
酢醬草 具匍匐莖,可做為覆地植物減少雜草生長,莖葉花可食,酸甜滋味十分開胃。如果幸運可以找到四片心形葉子的酢醬草喔!

校田野草分類,低年級同學戴著手套,著手進行自己的田區野草整理。

 

來自土壤的訊息

土壤,影響作物生長的關鍵,是神農課程的必修課。蝌蚪老師透過校田常見昆蟲與土壤質地的觸感、顏色,以有趣的方式,帶大家初探校田的地下世界。

利用土壤創作校田昆蟲明信片。

山蟑螂、馬陸、蚯蚓……近距離觀察校田常見昆蟲。

 

特色作物-認識薑科作物

蝌蚪老師說明野薑花根、莖、葉的應用。

海拔五百多公尺的雲海國小擁有豐富生態,山林香料是雲海國小常見的野生作物之一。蝌蚪老師設計以野薑花、月桃口味料理菜單,藉食物製作,認識根、莖、葉、花、果實的應用及其味道特色。

 

低年級-香料馬鈴薯沙拉

挑選香料搭配月桃籽。
  1. 香料處理:月桃籽小火翻炒→磨粉
  2. 馬鈴薯壓泥:蒸熟的馬鈴薯壓碎→加入奶油、美乃滋後搗碎→加鹽調味
  3. 攪拌:馬鈴薯泥與香料粉混拌

馬鈴薯壓成泥拌入香料。

中年級-野菜香料飯糰

野菜處理:清洗、切碎。
  1. 材料準備
  • 野菜:清洗野菜與野薑、切碎
  • 醋飯:白醋、少量鹽、少量糖煮成甜醋水,加入白飯中拌涼
  • 香料:乾燥月桃籽與其他香料,如:薑黃、八角等翻炒後磨粉
  1. 混拌野菜、醋飯及香料,捏成飯糰置放月桃葉上

高年級-野薑花香料奶茶

滾加入牛奶於香料基底中。
  1. 香料處理:月桃籽翻炒→磨粉→加入去皮老薑→搗碎
  2. 碎香料滾水:加入水中滾煮→加入牛奶至沸騰→加入茶葉→加入適量糖
  3. 濾香料、茶葉:以細綱目篩網濾掉香料與茶葉

大家分工合作,一邊有同學將製作食譜紀錄下來。

野生香料入菜,有些孩子覺得口味突出,難以接受,有些孩子覺得香味特別、新鮮,香料為料理添加的一層風味,開啟孩子們對校園野生植物的探索。

 

課程設計與執行:採集人共作室 陳科廷、張筱翎


神農計劃農事教學團隊:採集人共作室

採集人共作室是一間被河水、田園、森林包圍的家族舊屋,採集人陳科廷畢業於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研究所,具農業改良場農業技師訓練經驗,曾參與太平洋友邦島國的農業技術援助工作,因生性喜愛採集自然萬物、文史故事而創立的共同工作室,透過採集不同的朋友進駐共同發酵,開創結合環境友善農耕及技藝共享的生活,達到永續生存、藝術生活,並與家鄉坪林在地分享,共生同長。

【花蓮神農計劃】校田農事課程:校田開麥拉-認識植人物與生態系統(110學年度-高年級)

花蓮的校田農事課程按低、中、高三年段同步進行,各年段的農老師們以「建校田」為核心,將農事實作知識融入創新課程內容裡,從土壤開始,認識校田支持系統─生態系,進而了解作物的生存之道。

110上學期-富源國小校田建置。

110上學期-化仁國小校田建置。

 

在每學期四次的課程之中,農老師不同的單元活動引導,孩子們更能將自身融入校田環境中,理解自然生態系的運作,了解每一個農事操作的必要,在自然觀察與校田農事操作中,找到更多樂趣也挖掘自己的興趣。

 

校田生態系統

校田的建置使校園生態系統的循環更加豐富,農老師們藉由校田建立的機會,分別在作物種植前後,帶著同學們再次認識校園的生物、土壤、植物。藉由自然觀察與五感接觸,培養孩子們日常探索能力。

【瑞穗鄉富源國小】校園植物巡禮,農老師讓孩子們打開感官,再次認識平時熟悉的校園。

【吉安鄉化仁國小】作物種植一個月後,農老師帶著孩子作校田觀察、紀錄並製作出食物鏈的循環,接著討論校田作物身在循環中的優勢與挑戰。

 

植人物登場

有了生態系統的觀念後,農老師們提出作物的分類與特性差異,與孩子們一起思考特性差異對栽種區域、照顧方式的影響。哪些作物是會長很高的、需要很多水的,那些是很會聊天的(莖很會牽),哪些屬於大方(適合撒播種子)呢?透過特性討論,由高至低、由挺直型到攀藤型,校田地景漸漸建立。富源國小農老師種子野台也在課程中透過學名的認識,將台灣原生種的作物概念融入其中。

【吉安鄉化仁國小】作物定植與澆水。

【瑞穗鄉富源國小】定植前的作物特性認識。

【瑞穗鄉富源國小】透過學名介紹,認識與種植台灣原生種作物。

 

農事工作原理&器具使用

田間管理加上適當的農具使用,可以讓校田維運更加效率。農老師們帶來了平時下田常用的農具與孩子們分享,示範各農具使用時機、正確使用方式以及安全須知,讓孩子們在校田操作中更為便利。

【吉安鄉化仁國小】農老師介紹各個農具與使用方式。

【瑞穗鄉富源國小】種子野台子倫老師將平時下田使用的器具帶來與孩子們分享。

【瑞穗鄉富源國小】高年級同學使用方形鋤頭,準備移植地瓜葉。

 

校田小聚

校田餐會中,高年級的孩子們除了製作「油菜花佐紅藜葉飯糰」外,更協助全校製作菜單,貼心為低年級孩子們手繪注音符號版本,也為大家整理校田餐會的場地,討論動線、清理用具、以及餐桌陳列,高年級孩子們在團隊合作之中,完成此次校田小聚的場地配置執行!

【瑞穗鄉富源國小】高年級同學團隊合作,一起完成料理、餐會現場布置工作。(校田油菜花、紅藜葉採收)

【瑞穗鄉富源國小】高年級同學製作的校田餐會菜單,貼心加上注音符號讓低年級的孩子們也能讀懂。

【瑞穗鄉富源國小】由高年級同學規劃、陳列的校田餐桌完成!

油菜花佐紅藜葉飯糰。

 

課程大綱設計:棲地田野傳習所(GFS)

課程設計與執行:富源國小-種子野台


神農計劃農事教學團隊:富源國小-種子野台

花蓮富源國小高年級土地教育課程團隊,課程以自身出發,透過觀察、五感感受、理解作物、生態與土地,學習農事實作基礎。

 

種子野台致力於保種,透過多樣化栽培、採集調查、遊方學習、影像記錄、活動企劃及藝術創作,投入非典型的保種運動。目標是種回地方老品種、找回品種多樣性,並記錄、延續種植技術,找回人與土地的默契。經歷:獲龍應台基金會、雲門流浪者計畫補助,至印度、日本與民間保種機構和種子銀行交流。

【花蓮神農計劃】校田農事課程: 選我選我!打造學校的一畝田(110學年度上學期-中年級)

花蓮的校田農事課程按低、中、高三年段同步進行,各年段的農老師們以「建校田」為核心,將農事實作知識融入創新課程內容裡,從土壤開始,認識校田支持系統─生態系,進而了解作物的生存之道。

110上-化仁國小校田

110上-富源國小校田

 

在每學期四次的課程之中,農老師不同的單元活動引導,孩子們更能將自身融入校田環境中,理解自然生態系的運作,了解每一個農事操作的必要,在自然觀察與校田農事操作中,找到更多樂趣也挖掘自己的興趣。

 

熱血小神農

在種植開始前,從土壤養護開始,建立校田的角色。孩子們在撿石頭、鋪落葉的勞動中,開啟了神農角色,建立校田養護責任。

【吉安鄉化仁國小】孩子們賣力挖取校園落葉區中的落葉、運至校田區作覆蓋、靜置一個月。
【瑞穗鄉富源國小】富源國小因校田建置區小石頭多,孩子們同心協力清除校田校石頭。

你是我的「菜」

校田經過一個月的靜置後,老師們即將帶著孩子定植冬季蔬菜。定植後的蔬菜需要每位小神農的悉心照顧,兩組農老師介紹作物的原型─根、莖、葉、花、果實,鼓勵孩子們除了每天澆水、抓蟲外,下田時也可作簡單的觀察紀錄,追蹤作物生長狀況。

【吉安鄉化仁國小】校田定植,中年級種植紅葉地瓜、蘿蔓萵苣、福山萵苣、小白菜。

【瑞穗鄉富源國小】作物定植前,觀察記錄製作。

 

友善耕作知多少

蔬菜生長期間,孩子們看見最直接的問題就是「菜蟲」了,儘管孩子們下課後時常下田,不過徒手抓蟲的速度,仍無法與蟲蟲吃菜的速度匹敵。因此,農老師們帶來了友善耕作中,常見的防治資材:蘇力菌、葵無露、苦楝油等,在孩子們動手稀釋蘇力菌、調配製作葵無露時,認識友善耕作的防治也聞一聞菜蟲們不喜歡的味道。

【吉安鄉化仁國小】信宇老師介紹有機資材與校田病蟲害管理。

【吉安鄉化仁國小】孩子們聞聞看苦楝油的味道,有些孩子不喜歡,有些卻覺得很香。

【瑞穗鄉富源國小】孩子們動手調配有機資材葵無露。(照片來源:果子俠。農創果品臉書粉專)

【瑞穗鄉富源國小】有機資材噴灑方式說明。(照片來源:果子俠。農創果品臉書粉專)

 

小小創食農

蔬菜經過兩個月的生長,迎來採收與料理餐會時間。化仁國小課程當天為冬至,配合節氣傳統,信宇老師特別準備鹹湯圓湯頭,讓孩子們採收蔬菜、戳湯圓,享用萵苣鹹湯圓;富源國小的孩子們則是成為小小創食農,有的負責採收、有的清洗、有的將蔬菜切碎,拿起鍋鏟與平底鍋製作出了蔬菜煎餅,在校田餐會中與全校分享。

【吉安鄉化仁國小】校田採收囉!

【吉安鄉化仁國小】冬至戳湯圓。

【吉安鄉化仁國小】剛從校田採收的新鮮蔬菜,準備下鍋囉!

【瑞穗鄉富源國小】清洗蔬菜。

【瑞穗鄉富源國小】蔬菜煎餅完成!

【瑞穗鄉富源國小】全校餐會料理菜單。

課程大綱設計:棲地田野傳習所(GFS)

課程設計與執行:化仁國小-賴信宇、富源國小-果子俠。農創果品


神農計劃農事教學團隊:富源國小-果子俠。農創果品

花蓮化仁國小中年級土地教育課程老師,課程以農事實作搭配作物認識、病蟲害等田間觀察內容。目前任職於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主要負責田間管理。

神農計劃農事教學團隊:富源國小-果子俠。農創果品

花蓮富源國小中年級土地教育課程團隊,課程以農事實作為主,從身體力行了解農事運作,並藉由生態觀察,認識家鄉。

 

果子俠以靠近自然方式,去對待土地以及作物,農場栽種鳳梨、柚子、芒果及當季蔬菜等,另有農加工品的販售。除了農業生產,果子俠農園也是一自然教學場域,親子團隊來到農場,認識友善耕作的農業與環境共好的理念。

【花蓮神農計劃】校田農事課程:你/妳神農了嗎-認識校田(110學年度上學期-低年級)

花蓮的校田農事課程按低、中、高三年段同步進行,各年段的農老師們以「建校田」為核心,將農事實作知識融入創新課程內容裡,從土壤開始,認識校田支持系統─生態系,進而了解作物的生存之道。

110上學期-富源國小校田。

110上學期-化仁國小校田。

每學期四次的課程之中,農老師不同的單元活動引導,孩子們更能將自身融入在校田環境,理解自然生態系的運作進而了解每一個農事操作的必要。在自然觀察與校田農事操作中,找到更多樂趣也挖掘自己的興趣。

 

植物的五感與大地生態系統循環

「土壤、陽光、空氣、水」

Woody老師和Ada老師透過圖說與小故事,介紹大地生態循環的基本元素,作為這學期開始種植前的自然結構認識。同時,老師們準備了蚯蚓,透過觀察蚯蚓與觸摸土壤,開啟孩子們認識與思考土壤在自然界中扮演的角色。

【瑞穗鄉富源國小】老師們也準備了柚子,課程中,以五感看看植物的果實。另有各式蔬菜(紅蘿蔔、蔥),開啟一個月的觀察任務,自由紀錄植物在不同生長週期的型態。

 

冬季蔬菜認識與定植

【吉安鄉化仁國小】農老師與孩子們先在校田畫界線出兩邊各種植蘿蔔(種子播灑)與萵苣定植。並一一為每株植株預留生長空間。

有了土壤與作物型態基本認識,準備下田囉!下田前,種什麼?怎麼種?Woody老師與孩子們分享白蘿蔔、萵苣生長所需的生長空間,建立田間作物與作物植株距離概念,以及定植農具的使用方式。定植後,Ada老師拿出田裡常見生物-蝸牛,讓孩子們預先看看這些幼苗殺手,以便接下來留心,照顧校田剛剛種下的小苗。

 

【瑞穗鄉富源國小】農老師與孩子們先在校田畫界線出兩邊各種植蘿蔔(種子播灑)與萵苣定植。並一一為每株植株預留生長空間。

【瑞穗鄉富源國小】幼苗殺手-蝸牛觀察。

 

認識友善耕作-有機與慣行農法大PK

【吉安鄉化仁國小】有機農法認識。

友善耕作的田長甚麼樣子呢?藉由校田觀察紀錄、有機田與慣行田的比較,認識兩者農法差異,並帶出友善耕作對於生態平衡的重要性。Ada老師也讓孩子們於校園中蒐集各式顏色、形狀的葉子,製作花葉面具,孩子們自由發想主題與角色,與同學們分享之際體驗多元環境中的創意與樂趣。

【吉安鄉化仁國小】花葉面具製作。

【瑞穗鄉富源國小】各組發表面具主題。

 

蔬菜的產地→餐桌:生菜大餐

【吉安鄉化仁國小】校田採收。

經過二個月的生長,校田迎來第一次採收,孩子們使力將蘿蔔從田裡拔出,看看誰種的蘿蔔比較大──帶回與家人們分享收成成果,而萵苣則在清洗、瀝乾與切碎後加上農老師們於現場操作的堅果榨油,完成新鮮的生菜大餐,全校一同在校田旁享用這學期的收成料理!感謝土地的給予也謝謝這學期努力的自己。

【瑞穗鄉富源國小】校田採收。

【吉安鄉化仁國小】蘿蔔收成,孩子們帶回家中與家人分享。

【吉安鄉化仁國小】生菜大餐享用。
【瑞穗鄉富源國小】全校餐會享用。

課程大綱設計:棲地田野傳習所(GFS)

課程設計與執行:吳崇閣、忻筱婷、李柏賢

 


神農計劃農事教學團隊:棲地田野傳習所(GFS)

棲地田野傳習所李柏賢老師以「友善耕作」為核心,透過學校的一畝田,建構從作物至生態系統的課程大綱,連結家園,探索社區、產生人地互動,創造校園至家園的完整學習情境。

 

棲地田野傳習所(GeoHabitat Field School,簡稱GFS / GF_School)是一個透過「田野專題式學習(FPBL)」的操作,轉譯「在地資源與文化內容」成為「特色體驗遊程與學程」的整合平台,藉由與在地共同建置的「地方敘事暨轉譯設計學習中心」,嘗試銜接「臺灣的地方發展」與「學校的教育學習」,搭建可以共好的平台。目前主要進駐的田野據點為新北市瑞芳區的水金九金銅礦業文化遺產區域。

棲地田野傳習所(GFS):https://www.facebook.com/GeoHabitater

【校田資材室翻新】文峰國小

校田建置時,除了栽種區,另有落葉堆肥區、農具資材室的設計。落葉堆肥區提供校園落葉置放並再利用成為校田土壤的重要養分,資材室放置農用具,養成孩子們收納好習慣。透過功能空間的打造,滿足工序需求也建構出校園風格校田。

 

資材室翻新工程

邀請創新設計團隊程奕祥以文峰校田為發想,導入更多空間、材質的想像,創造農村裡的另一種風貌。此次挑選防腐級的南方松為主結構(沿用原資材室未腐壞木架構),搭配綠色透明波浪板為主要材質,光線的通過讓整個場域更加明亮,陽光下的資材室經由光影變化與校田裡的作物相互呼應。

 

收納工作坊/農具使用

收納工作坊:先將校田農具分類,在整齊擺放入新的資材室。

除了資材室外部的翻新,內裝儲物櫃也規劃成可自由調整的層板、凹槽、木箱,便於使用者以其使用、收納方式自由調整。藉由農具的保養/清潔方式教學搭配收納習分類工作坊,養成孩子們正確農具使用觀念與使用後清潔、晾乾保養等知識並建立良好的收納習慣。

 

美感教育

美學工作坊:先以海報紙作為草稿,模擬出作物符號化後的樣子。

以文峰國小種植的四季蔬菜、特色作物為基礎,創新教育團隊陳薏如、陳怡如與孩子們一起將校田作物轉換為符號,透過校田觀察記錄、簡化作物外型、強調其特點等方式以卡點西德製作出資材室上的特色作物圖鑑!

美學工作坊:校田種植的玉米、甜菜根、蘿蔔經過孩子們的轉譯成為資材室的裝飾物件。

資材室翻新紀錄短片

神農小學│文峰國小

認養企業│信邦電子

 

【合作夥伴】

設計師、農具收納課程│程奕祥

農具使用與保養工作坊│貓裡小學團 陳淑慧

美感教育│陳薏如、陳怡如

【苗栗神農計劃】校田農事課程:羅勒與韭菜的忌避作用(109學年度下學期)

苗栗神農計劃的農事指導團隊貓裡小學團,每學期以不同主題課程選種四季作物,在實作中帶給孩子們友善土地的種植知識與智慧。「忌避作用」是有機栽種中常見的病蟲害防治,課程融入作物生長特性與交互作用影響,孩子們在動手做中觀察田裡的作物多樣性。

109下學期神農第二堂課:忌避作用與病蟲害觀察。
(通霄鎮坪頂國小,貓裡農友老師陳威融授課)

 

有機栽種中藉由作物生長特性與害蟲的掌握,以資材運用、生物防治與作物忌避等友善環境的方法,達到有效的病蟲害防治。貓裡小學團過去也曾以蔥與小黃瓜搭配作為忌避課程主題,觀察兩種作物共同栽種的影響。

 

校田實作課程-忌避作用

蔥屬的韭菜因含有味道強烈且具抗菌效果的磂黃化合物,有效的阻絕蟲害也抑制病菌的繁殖,是一常見的蔬菜類忌避作物。此次與韭菜搭配的組合就是昆蟲喜愛的羅勒,常見的羅勒病蟲害有粉介殼蟲、粉蝨以及蚜蟲。

109下學期神農第一堂課:養土與作物定植。高年級同學操作羅勒定植。(苗栗市新英國小)

 

109下學期神農第一堂課:養土與作物定植。
(左為貓裡小學團創辦人陳淑慧,右為貓裡農友老師李致宏)
此學期種植玉米、茄子、羅勒、韭菜、香蕉甜椒。

 

109下學期神農第一堂課:養土與作物定植。定植前,依校田土壤狀況適度除草與翻鬆土壤。
(苗栗市新英國小)

 

109下學期神農第一堂課:養土與作物定植。定植前,依校田土壤狀況適度除草與翻鬆土壤。
(銅鑼鄉中興國小,右為貓裡農友老師蕭信傑)

 

109下學期神農第一堂課:養土與作物定植。韭菜定植。(銅鑼鄉興隆國小)

 

109下學期神農第二堂課:忌避作用與病蟲害觀察。作物生長一個月後,進行校田病蟲害觀察,透過黏蟲紙上的昆蟲了解校田狀態。(後龍鎮中和國小,貓裡農友老師陳威融授課)

 

加工應用課程-韭菜水餃製作

此學期加工課程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嚴峻而延期,原訂內容以簡化的線上食譜提供給各神農小學,邀請孩子們在家中一起參與神農課程,防疫期間與家人分享食農樂趣。

韭菜餃子食譜

 

▋食材
1.校田韭菜 1 把
2.豬絞肉 1 斤3.水餃皮 60 片(約一斤)

▋調味料
1.鹽巴 適量
2.胡椒粉 適量
3.香油 適量
4.薑泥 適量
▋作法
1.處理韭菜:泡淡鹽水 15 分鐘後,以清水洗淨並晾乾切成末,接著用 1 湯匙香油調味。

2.處理豬絞肉:加入 1 湯匙鹽巴、1 湯匙薑泥、1 湯匙米酒、0.5 湯匙香油、胡椒粉拌勻。

3.包水餃:將韭菜、豬絞肉拌勻,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包入水餃皮。盤子可以撒上散粉避免沾黏,並備一碗水幫助水餃皮相黏。

 

課程設計:貓裡小學團創辦人陳淑慧

課程規劃執行:貓裡小學團創辦人陳淑慧、團長梁佩玲、陪伴農友

參考資料: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 & 愛料理韭菜豬肉水餃食譜

神農計劃農夫老師:貓裡小學團

(圖片取自94友善小鋪穿龍街村臉書粉絲專頁)

貓裡小學團集合苗栗神農學校臨近的青年農夫、社區農夫形成的跨領域學習團隊。使命為提供校方經營校田的知識與技術,一方面提供農民參與教育的機會。 這群在地農夫及青年自創的貓裡小學團,期望成為在地食農教育的活力平台。他們以有機耕作方式帶領國小學童從栽種、日常照顧到採收加工等一連串的食農教育。在2019.1 月,成立了「 苗栗縣青新友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穿龍街村上的「94 友善小鋪」做為青年創業基地,回鄉穩定腳步。

 

94友善小鋪穿龍街村:https://www.facebook.com/MyLogVillage

94友善小鋪網站:https://94.imita.org/#anchor03

微笑台灣-苗栗貓裡小學團  在地青農到學校給孩子上課,齊力繪出食農教育的共好美景: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869

【屏東神農計劃】校田農事課程:作物生長守則與病蟲害防治(109學年度下學期)

茂和農園執行長羅秉諺是神農計劃中的校田農老師,青年從農創業的他,以友善土地的生產模式經營農場,同時鼓勵更多青年投入台灣有機農業。抱持著對農業的熱血與教育的熱忱,秉諺老師在校田裡,以簡單易懂的語言帶領孩子們初識農業領域。

屏東縣麟洛鄉茂和農園執行長羅秉諺(後排右三)與農場夥伴、農友。攝影:劉瑜楷

 

 

作物生長守則

109下學期校田實作第一堂課:秉諺老師下田前,為孩子們整理作物生長特性。
(屏東縣潮州鎮四林國小)

 

作物的生長時程、水分需求多寡、設立棚架需求、澆灌方式……等,秉諺老師在下田前,仔細說明每一種作物的生長特性,由其特性引導至該作物的照顧方式。根據各作物生長需求,提供對應舒適的生長環境是作物生長守則第一條,也是孩子們的校田修練秘笈。

109下學期校田實作第一堂課:定植準備及注意事項說明。(屏東縣潮州鎮四林國小)

 

109下學期校田實作第一堂課:孩子們期初定植,
此學期種植玉米、玉米筍、圓茄、長茄、四季豆、番茄、絲瓜、苦瓜等四季蔬菜。
(屏東縣潮州鎮潮南國小)

 

 

病蟲害防治

109下學期校田實作第二堂課:依據作物科別整理常見病蟲害。(屏東縣潮州鎮潮東國小)

 

校田定植一個月,作物在校田中慢慢成長,農老師秉諺以作物科別為分類依據,有系統地介紹常見病蟲害,與孩子們一起維護校田健康。

白粉病、鏽病、斑點病……等病蟲害辨識,秉諺老師除了圖片示意外,更利用孩子們熟悉的日常生活為例,進一步說明相對應防治方式,如:灰塵堆積下的物品表面,有如得到白粉病的茄科作物,需要水分的補充以沖刷灰塵。校田搭配有效的防治與日常田間管理,作物能夠生長得更健康。

109下學期校田實作第二堂課:校田病蟲害辨識。(屏東縣潮州鎮潮東國小)

109下學期校田實作第二堂課:日常照顧搭配防治能夠使作物生長得更好。(屏東縣潮州鎮潮南國小)

 

課程設計、執行:茂和農園執行長 羅秉諺


神農計劃有機蔬菜合作農場/農夫老師:茂和農園/羅秉諺

 

茂和農園執行長羅秉諺將有機農業知識轉化為日常語境,帶著神農小學的孩子們與老師們一起認識農業,解決校田大小問題,與孩子們一起玩出對農業的興趣。

茂和農園為屏東神農小學有機蔬菜合作農場,位在屏東縣麟洛鄉,主要生產有機瓜果,堅持友善耕作、生產健康食材。

神農計劃透過「有機飲食」,贊助認養學校每天營養午餐一道有機蔬菜,讓孩子們從小吃得健康,強健體魄。 為了一年約200個上學日穩定提供有機蔬菜,合作供應的農友們,不管遇颱風、暴雨、氣候極端劇變、病蟲害等問題時,擁有專業的田間管理能力、應變能力。孩子們吃得健康背後,是由許多的辛苦與努力成就來的。

 

茂和農園:https://www.facebook.com/ptmoaho

農往直前發展協會:https://www.facebook.com/PTARGO.Leader

神農計劃-有機蔬菜篇(茂和農園):https://youtu.be/VZjjGdnogjo

【屏東神農計劃】創新教育課程:獨居蜂劇本創作(109學年度上學期-高年級)

屏東創新教育課程按低中高三年段漸進式的課程設計,以校田為核心,發展植物、土壤以及昆蟲三大主題。除了知識的內容講授,課程中創新教育團隊的引導、任務活動搭配美感素養、團隊合作、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科學探究等能力養成。情境式教學希望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與核心素養的建立。

創新教育高年級課程創作-獨居蜂的家。

 

獨居蜂的奇幻旅程

109上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城市方舟工作室共同創辦人謝宗叡(小新老師)說明這學期課程內容。
(109上屏東聯合教師研習)

由城市方舟工作室謝宗叡老師設計與指導的神農創新教育高年級課程,以生活中常見卻不被熟悉的獨居蜂出發,帶領孩子們一起發現校園中的昆蟲世界,踏上成為校園昆蟲寶可夢大師的旅程。課程故事情境化,孩子們在昆蟲世界透過團隊合作、發現問題、找尋答案及解決問題,充分發揮科學實驗精神,研究成果的呈現也展現出孩子們創意思考的創造力。

 

過去獨居蜂生態課程,製作獨居蜂校園旅館。(108下學期屏東縣潮州鎮四林國小)

 

冒險啟程:故事編劇與分鏡繪製

過去的課程中已完整介紹獨居蜂生活習性與居住生態,這學期,小新老師帶著「故事繪本」的概念,引導孩子們將腦海裡的畫面具體呈現。全班分組合作,以共同編劇的模式,創造屬於自己的獨居蜂故事。

109上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同學分組設計故事畫面及場景。(屏東縣南州鄉南州國小)

每位獨居蜂編劇需要熟悉劇本的主要角色—獨居蜂,將其外觀特性、生活習慣納入劇本,創造既合情又合理的獨居蜂個性,與學校各個場景結合,發展情節。孩子們有效利用小新老師提供的大自然素材,如:枯木、落葉,展現出具創造力的一面,賦予獨居蜂們蓬勃的生命力。

109上學期創新教育課程:同學分組設計故事畫面及場景。(屏東縣南州鄉南州國小)

 

冒險最終章:獨居蜂世界的VR放映

109上學期創新教育課程:獨居蜂故事呈現。(屏東縣潮州鎮潮南國小)

劇本與場景完成後,到了旅程的首映會囉!孩子們分工扮演不同角色,只為呈現出最身歷其境的獨居蜂世界。各組的不同呈現方式及語境,提供孩子們一覽同儕的各式視角,找尋最適合自己的詮釋方式,而孩子們的多變視角彷彿觀眾的3D眼鏡,看見活潑且真實的獨居蜂生活。藉由創意發想與實踐,昆蟲知識在創造中內化成為孩子們的養分。

109上學期創新教育課程:獨居蜂故事呈現。(屏東縣潮州鎮潮東國小)

課程設計、執行:城市方舟工作室共同創辦人 謝宗叡


神農計劃創新教育團隊:城市方舟工作室

(圖片取自城市方舟工作室臉書粉絲專頁,圖右:王庭碩,圖中:謝宗叡,圖左:扶尚睿)

台大昆蟲所博士生王庭碩、扶尚睿、以及中興大學昆蟲所碩士謝宗叡三人共同創立,設計系列結合自然環境的獨居蜂課程,在校園中建置「獨居蜂旅館」,帶孩子從觀察獨居蜂入住狀況分析環境問題。

 

COME BACK to ME 是臺灣第一個推廣獨居蜂旅館的團隊,由三個昆蟲系的夥伴王庭碩、謝宗叡與扶尚睿所組成。其核心目標並非提倡目前主流的城市養蜂,而是透過「COME BACK to ME x 城市養蜂是Bee要的」粉絲頁作為教育平臺,以圖文的方式,讓一般民眾能對蜜蜂以及獨居蜂,甚至是環境改善的基本知識有初步的瞭解,也跟大家分享我們城市養蜂在實際操作上可能遇到的問題。藉由這一連串的教育與實際行動, 讓我們能真正拉近自然與城市的距離。

 

城市方舟工作室:https://www.facebook.com/comebacktobee

城市養蜂是BEE要的:https://comebacktobee.weebly.com/

微笑台灣-食農生態教育團隊 城市方舟與舞春工作室,不只學生也讓老師重拾學習的樂趣: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