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習不再僅限於教室,校外教學也是一趟感官之旅

把課本闔上,離開教室後的課堂,老師從講台上走下來,帶著小朋友們一起走出校園。來到傳統電影院、舊時台鐵員工宿舍、保護老樹的環境保育院子以及推動生態環境教育的牧場,老師與小朋友們共同學習體驗,不同場域帶給我們不同的知識意義。

 

國興戲院

位於苗栗市區的國興戲院,隱身在老街區的巷弄之中,戲院巷口擺有今日放映的場次海報,提醒大家在這個觀影方式轉變巨大的時代裡,最傳統的電影如同這個古老的街區,在時代的洪流中留存下來,戲院經理早已在戲院外頭迎接孩子們,在他身後則是已有六十年歷史的售票口與場次表。對多數的孩子而言,這是他們第一次來到電影院,因此認識電影之外,他們也一併體驗了最傳統的台灣放映電影地點。在昏暗的空間裡,孩子們感受著電影院的各種元素。橘色的燈、紅色的座位、燈絲絨材質的幕簾、巨大的螢幕以及螢幕下方黑色的音響,電影不再只是畫面與聲音的搭配,電影在這裡擁有完全的黑暗及完整不被打擾的九十分鐘。

小朋友來到國興戲院,策展團隊正在為大家介紹國興戲院的歷史。

 

鐵道一村

原為台鐵員工舊宿舍的鐵道一村,背後有火車站及鐵道博物館,透過這樣的空間,孩子們接觸了在台灣歷史悠久的鐵路文化。抵達鐵道一村後迎接孩子們的是一片廢墟,碎玻璃與磚塊分布在舊宿舍地面,透過策展團隊的遊戲規劃,孩子們進入舊宿舍尋找小人,小朋友們的加入使寂靜的廢墟瞬間成為一座遊樂場,而牆上的老照片呼應著過去此地的生命力。尋獲小人後,孩子們開始著手為小人們打造新的生活地點,一樣的舊宿舍,在孩子們的創作中,有了更多面貌及可能。

小朋友在舊宿舍中尋找小人。

尋獲小人後,小朋友為小人們量身打造新的居住地點。

在鐵路博物館中,與不同火車合影。

 

十呆院子

「溝通才是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老樹媽媽謝粉玉透過不斷溝通,找資源,為老樹們打造一個久居的環境十呆院子。十呆院子位於苗栗大湖,院子內不同的角落有不同的樹蔭提供訪客一個幽靜的位置,一個放空的下午,給每一位拜訪者好好與自己相處的時間。孩子們來到這裡,重新與樹木相處,透過定格動畫的實作,在十呆院子的各處搜尋需要的材料時,也重新挖掘出自己與自然的關係。

(定格動畫成品)

謝媽媽正在為大家介紹院子中的樹木。

小朋友們跟著謝媽媽在院子中認識樹木。

準備逐格動畫的材料。

小朋友們自備餐具在樹蔭下享用午餐。

午餐後的自由活動。

飛牛牧場

在飛代表蝴蝶,牛代表乳牛的飛牛牧場裡,除了提供小朋友們一個自然生態環境之外,也教給小朋友一個與大自然共生的自然態度。來到牧場,小朋友首先遇見了乳牛與羊群,除了近距離接觸農莊動物外,解說員也教給孩子們與土地親近的觀念,解說員不斷的鼓勵孩子們用自然的方式與土地交流,無論是席地而坐或是呈不規則隊伍,為的就是讓孩子們拋開在學校中既有的觀念與規範。除此之外,解說員也透過小遊戲讓小朋友扮演蝴蝶從出生到羽化不同階段的角色,在遊戲結束時,獎勵未能成為蝴蝶的小朋友們,藉此告訴孩子,大自然中並非所有的幼蟲最終都會成為蝴蝶,同樣的,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並非只有一種結果。

小朋友正在餵食小黑山羊群。

走過蝴蝶生態走道的軟土區,沿途認識小路邊的植物。

蝴蝶扮演小遊戲,解說員正在解釋遊戲規則。

從電影院到台鐵的舊宿舍,從護樹的院子再到生態牧場,小朋友觀看世界的方式從眼睛延伸到其他感官。電影院座椅坐起來的感覺、台鐵舊宿舍旁火車經過的聲音、在老樹下客家傳統美食嘗起來的滋味、生態農場裡空氣中混合植物與動物一起生活的味道,透過真實的感官體驗,喚醒小朋友們對於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也體現了學習的另外一種價值。神農計畫希望藉由土地教育,以環境、農業、飲食為主軸,除了讓校田成為教室之外,透過走訪家鄉各地,開啟孩子們與土地之間的對話。鼓勵孩子們表達自我的同時也增加對自己成長土地的認識,進而養成環保意識與家鄉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