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上學去 走進國小的有機田

傳說是集體智慧的精華,傳說中,創造農法、建構市集、食療行醫的神農氏,體態最大特徵是腹部如水晶透明,從吃進肚子裡的食物,到消化後如何轉向五臟六腑的能量,皆能清楚得見。一個透明得能檢視一切的腹部,在食安風暴、土地環境以及農業問題交相糾結的現代,寓意不凡。

大人的味覺被迷惑了,小孩子尚有清明之腹。由民間發起的「神農計劃」,要在小學闢田播種,午餐加入有機蔬食,從吃的感官饗宴到身體力行的耕耘,這些小學生們都是小神農,他們要找回人類與土地和諧共處之道,重新賦予農夫尊嚴,並在感念與分享的價值觀中成長,這份教育內涵令人動容,其影響力更是叫人對未來世界充滿期待與信心。

【撰文/藍漢傑;攝影/何經泰;文編/蘇子惠;設計/江宜珎;圖片/台灣好基金會】

把青菜吃光光

咬著滿口的有機蔬菜,小斌靦腆大笑,卻是低聲說話:「不要告訴別人我把青菜吃光光喔!」一旁的小朋友、老師還有攝影師都看到了,所以別人是指誰?小斌又笑,說話的音量更小了,「因為我在家都不吃青菜,不可以讓爸爸媽媽知道我在學校會把青菜吃光啦。」

小斌就讀的烏眉國小,位於苗栗通霄鎮,連同附設的幼兒園,學生共約140位,規模精巧。「大人的味覺混淆了,小孩子說青菜會苦,那是實話,不要罵他們。」總務主任王秋閔說:「他們一碰到有機蔬菜卻會吃光光,因為很甘甜。」即使看到就倒胃口的紅蘿蔔,只要咬一口小小醜醜的有機紅蘿蔔,便立刻卸下心防,一口接一口。

有些孩子和小斌一樣,不敢對家人說在學校吃光青菜,但有些則會告訴媽媽或阿媽,「要買有機的喔,比較好吃。」加入有機蔬菜的營養午餐,使得學生影響了家長對食材的態度,而什麼是有機食材呢?小學生可是清楚得很,小斌的同學瑄瑄說:「因為學校有教,而且學校裡有種。」

一校一畝田

在烏眉國小校長徐永鑫的引路下,我們走往烏眉國小旁的坡地果園,樹種有金桔、檸檬、芭樂、柚子,皆為有機栽種,每一棵果樹下的立牌寫著負責照養的學生名,對初次到此的人而言,名字或許只是符號,而之於校長和總務主任,每個名字就是一張臉,畫面裡有他們如何賣力從校園提著水桶來這裡澆水、仔細照護,並且也少不了和發現的小蟲玩耍一番,他們的個性不同,但對果樹的愛惜與對生命生長的好奇卻是共通。

當季的果實都已採收,攝影師私下面有難色向我表示沒有畫面可拍,善解人意的校長聽到了,默默逕自走向更遠處,想要找到採收後的新果,從背影能看出他不僅找果實,還像個園丁留意果樹生長狀態。

今年的金桔果結得格外碩大,我們雖無法躬逢其盛,但有採收時的照片為證,照片上還有孩子們笑容滿面地以金桔、檸檬自製配料豐富的愛玉湯,這是他們耕耘的收穫。總務主任說起學生的事,表情生動,用字精簡有趣,不斷引出大家的笑聲,頗像個綜藝咖,不過搞笑的功力其實來自平日上課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說話總是不疾不徐的校長則告訴我們,「主任文筆很好,指導的學生作文也常獲獎。」總務主任露出個不敢當的誇張表情,問他教學生的寫作祕訣,他回答得俐落,猶如習武口訣:「寫景、動作、心情。」接著略加詳述這三個寫作層次與進程,眼前的綜藝咖其實是假象,其思路分明且化繁為簡的功力驚人。

 

貧窮使人向上,而且善解人意。王秋閔的成長過程,家境並不優渥,因此他對偏鄉孩子的教育格外用心,像一位走過同樣路程的大哥帶領著學生,他私下坦言:「全省的教職薪水都差不多,但偏鄉的生活開銷低,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我常對學生說,只要你願意付出時間,我就可以用時間陪你。」一個畫面頓時浮現,下課後的孩子無論是要加強科目或傾訴心事,身旁會有一位老師為伴,這畫面是偏鄉的大確幸,是另一畝無形的校田。

 

「一所學校,一畝校田」是神農計劃的一部分,需由企業贊助,王秋閔聊到此再次展現簡練功力,說法如同為新聞下標,「一筆錢四件事:保護土地,照顧農民,回饋學子,提升企業形象。」如果負責啟動神農計劃的台灣好基金會有人在場,必定為這說法鼓掌吧!

 

「神農計劃」一期三年,經費來自企業贊助,費用主要用於三大部分,補助一般營養午餐改為有機蔬食的差額,提供校內有機農業課程及校外農場體驗教學,建制校田與校田農場實作教學,皆由迴鄉有機農場執行。

 

關於今年啟動的「神農計劃」,台灣好基金會如此說明宗旨:從苗栗開始,以有機飲食、土地教育、家鄉認同為三角核心,讓孩子們從有機飲食出發,從小養成健康的有機飲食習慣,強健他們的體魄,並以「一所學校,一畝校田」讓田園成為教室,腳踏泥土,播種耕植,進而認識台灣的土地與環境永續,凝聚家鄉的認同與自信。

 

孩子在家不吃青菜,卻能把學校營養午餐中的蔬菜吃光光,原因是有機蔬菜特別有滋味,這滋味是小學基礎教育的一部分,這滋味來自師法自然的農耕堅持,這滋味給了真切踏實的心安與營養,這滋味是企業人士的贊助與期待,期待孩子們從小學會善待土地,土地便會豐饒反饋,進而懂得無論是對待環境或是人,每一個善意都將獲得正面迴響,這正是神農計劃最動人的影響。

 

種出稻米的小學

神農計劃今年正式啟動前,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以個人名義先行補助三所小學有機蔬菜的差額,他常陪孩子一起午餐,孩子們喜歡他,若久不見他還會主動邀約,甚至一起出遊,探訪苗栗之美。

 

 

柯文昌深刻體會到對土地的認識必須從小開始,因此鼓勵學校闢田,讓孩子不只吃到有機蔬菜,更要「讓孩子們透過農作體驗,認識土地,深入故鄉水文歷史,才能真正體會故鄉的美好,愛護土地的價值。」

 

校園闢田的立意良善,但老師們聽了冒冷汗,要小朋友務農,農事難道不會最後落到老師身上?真要闢田,該種什麼?諸此疑問雖多,卻勢在必行,實驗一學期下來,結果出人意表,小朋友不僅熱情投入,而且回收天然雨水、堆肥等環環相扣的過程,活化了自然科學課程,開創全新的教育模式。

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和中興國小學生體驗壽司製作課程。

種植蔬菜成功的中興國小,去年挑戰困難度極高的稻米,闢出全國唯一一所小學自有的水稻田,而且在今年收成,量雖不多,意義深遠,大家珍惜得捨不得吃。中興國小位於苗栗縣銅鑼鄉,校園外就有大片水稻田。我們拜訪學校時,正好是本學期第一次播種蔬菜,迴鄉專人已經理好土、備好菜苗,不同年級分配難度各異的菜種,小朋友聽過解說後開始動手,他們的手沒有比菜苗大多少,笨拙卻溫柔緩慢的撥土種苗,一陣熱鬧甚至秩序混亂之後,一方又一方菜園儼然成形,但有些菜苗的間距過密,也少不了歪斜傾倒的,「這可以使孩子們知道,不是種下去就會活,有的會長大,有的會死亡,而且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校長趙麗君微笑望著菜園說道。

 

除了生命的消長,許多學生家長也務農,受到孩子的影響而不再使用農藥,「原來影響力可以這麼大,真的是出乎意料。」教導主任張文祺則轉述,去年畢業的孩子升上國中,進行性向測驗,居然不少人填選農業,認為農夫是值得尊敬的職業。「聽國中的校長說,過去農業一欄都是空白,現在竟然有人填選,他感到非常意外,追問之下,原來這些孩子來自中興國小。」原本在三所小學實驗的校園有機田,影響如此之大,鼓舞了「神農計劃」的啟動,因此勇於向企業號召,今年共有新英、中興、烏眉、五湖、中和、九湖、同光、文峰、興隆等九所小學加入,由普訊創投、達航科技、東博資本集團、光洋應材、三商美邦人壽、京元電子、貿聯控股等七大企業認養。

 

陪孩子們走一段路

「神農計劃」的源起可推至2012年,當時各縣市於小學推動食育計畫,苗栗縣政府在迴鄉有機農場參與下,嘗試將一般營養午餐的蔬菜改為有機,共有兩所小學獲選,其一便是新英國小,但經費有限,無法天天供應,僅周三為有機蔬食。

新英國小位於苗栗市,加上幼兒園的學生共有100多位,校園裡有低碳教室、動物園、菜園,屋頂上有太陽能板、雨水回收系統,以及即將完成的魚菜共生池,重視環保的校長鄭玉美希望能將多樣性的生態融入校園。

迴鄉團隊到新英國小透過戲劇進行食農教育課程。

自從有了贊助,學生能天天吃到有機蔬菜後,健康教室護理師統計發現,自2011年到2014年,因腹痛來到健康教室的學生從103位降至67位,發燒的學生從19位降至3位,一位患有兒童糖尿病的學生情況也明顯穩定。

說起這位患有兒童糖尿病的學生,鄭玉美停頓了一下,「當時知道這個案例時,心很痛,從報導中我們可以讀到一些國家的兒童零食加入營養素,改善孩子的體質,而在這裡,我常看到學生吃的早餐都是冷的,有的甚至只是一杯剛從冰箱拿出來的飲料,我該如何帶這些孩子呢?幸好遇到了食育計畫,真的是點到我的心坎,更感謝柯文昌董事長贊助,從每周一次的有機蔬食變成天天都有,讓我們的孩子受益很多。」

 

 

一些學生的早餐吃得如此不健康,其實反映了家庭狀況的冰山一角。在這偏鄉地帶多為隔代教養,父母離鄉,祖父母老邁,能對孩子的關注與家庭教養有限。有一次學校舉辦包水餃活動,目的是讓孩子學習如何從菜園裡的收成變成好吃的料理,卻發現有四、五位小朋友沒吃過水餃,說到這裡,鄭玉美突然眼眶一紅,接著語帶抱歉地說:「我是個比較感性的人。」

 

鄭玉美盡可能在適當的時機告訴家長:「有家長陪伴的孩子不容易走偏。」然而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難處,幸好學校不大,老師可對學生給予較多關照,「我常和老師們分享一個想法,整個地球有60多億人口,為什麼我們會和這麼一小撮的孩子在一起?孩子們無法選擇他們的家庭,我們能給的就盡量給,我們沒有幾億可捐,可是孩子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多做一點,陪孩子們走一段路,豐富他們的生命,也算是做公益。」

 

資訊發達,小學生們透過網路可以獲得許多知識,有些資訊甚至是老師不懂的,然而他們的生活領域卻可能狹隘,有些孩子沒有機會出遊,有的連戲院也沒進去過,學校盡可能找機會帶他們出遊。看著有些孩子對阿公阿媽說話的語氣惡劣,不懂尊敬,老師們也會當場指正,「我對學業的要求不高,我們重視的是品德教育。」新英國小對面就是老人安養院,老師們會在特定節日帶學生們去陪伴老人,唱歌跳舞,或是帶去學生們自製的糕點,鄭玉美說:「我希望孩子們知道,營養午餐中的有機蔬食是來自贊助,吃完了要懂得回饋,也要把自己做好的食物與人分享。」除了陪伴老人,分享食物,校內不時舉辦的跳蚤市場所得也捐給幼安教養院,錢雖不多,更大的價值是建立學生樂於分享的觀念。

「分享是最大的價值觀,而且懂得惜福就會感恩。」學生們以友善土地的方式種菜,然後收割、料理,再把食物分享出去,有了這樣的觀念養成,長大後的他們,將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物?_

 

淨化世界的夢想

迴鄉有機農場的團隊中,唯一的外國人是Adam,中文極好,負責製作酵素並支援網站與文宣的英文翻譯,若要他給迴鄉一個英文slogan,那會是什麼呢?他想了想,先用中文說著迴鄉具有「青年回鄉」以及「在鄉野間迴旋、生生不息」的雙重意涵,這使他猶豫難定,最後才說:Return to the countryside。

 

迴鄉農業處副總林宏昌。

迴鄉有機農場的團隊充滿菁英,他們多數曾在城市工作,在面對親人生死或追尋個人生命意義的轉折點上,加入了迴鄉,走進了鄉村,實踐透過務農與大地萬物共生共融的生活態度,迴鄉的創業與經營的篳路藍縷,以及每個夥伴何以加入的故事,豐富得足以成書。

Adam加入迴鄉的故事算簡單許多。當他決定從美國來台灣時,先透過仲介網站找工作,在幾個選項中,他選了一個google不到的地點:彰化。先是教英文,課餘的生活逍遙無比,騎單車、登山、學茶道也學靜坐,原本是聖地亞哥大學哲學系的背景,在台灣發現佛法的智慧更能滿足他,「西方哲學會讓我的頭腦想很多,但所有的質疑不會有答案,而佛法可以滿足喜歡思考的我,卻也教我如何停止思考。」一邊沏普洱茶的Adam說,附近的山羊已在星空下入睡。

某次換工作的關鍵點,他似乎下意識地不想再教英文,面試的過程總是陰錯陽差,每次的陰錯陽差都遇見迴鄉的人,一念之間,他決定放棄薪資不錯的補習班,選擇迴鄉,從基礎做起。「我加入後才開始讀《聖經》,因為到了這裡讓我想要學習奉獻,這是很不容易學習的,兩個人做同一件事,可能只有一個人是在奉獻,其中的差異在於state of mind(心態)和motivation(動機)。」

 

奉獻與分享確實是迴鄉的重要精神,創辦人李旭清的故事是最好的說明。

 

從改變飲食開始

原本住在台北、從事保險業的李旭清,30歲時參加了一場宗教講座,她並非全然認同主講者的觀點,但有一句話震撼了她,「欲知世上刀兵劫,試聽屠門夜半聲。」原來盤中飧、碗裡羹的背後竟有那麼多的暴力與屠殺,她聽完講座立刻成了素食者。

成了素食者,彷彿目光也不同了,李旭清住家巷弄裡有家出版社,她天天經過卻從未注意到。講座的隔天,她發現出版社門口貼了張海報,上頭是呼籲素食的美國人John Robertson的演講錄影。她買回家看,其中一段論及環境問題,Robertson引用了白人欲將印第安人撤離至保護區的故事,酋長對白人說:「我會帶領族人離開這裡,但你必須答應我一件事。」接著Robertson問現場觀眾,酋長會提出什麼要求?聽了觀眾所想像的各種條件與利益交換的答案之後,Robertson才說出酋長的要求:「你們對待這片土地上的動物植物,要像對待親人一樣。」李旭清為此驀然慟哭,感慨著:「上帝創造萬物,要人來管理,但我們不是管理而是掠奪。」

李旭清開始注意環境議題,卻感到自己身在社會的大漩渦裡無法動彈,力不從心。已經結婚生子的她,卻活得茫然驚恐,考慮久久後,她想離婚,但先生問她:「如果生命只剩三個月,妳要做什麼?」李旭清當場淚流不止,所有的淚水似乎流往一個方向,她明白到自己並不想滿足社會化與約定俗成的期待,於是她只回答了一句話:「我想幫助人。」

這條助人之路由一本書啟蒙,李旭清讀了雷久南博士的書,因此接觸自然飲食,自己種芽菜來吃,之後又突發奇想,為了分享粗食與芽菜,她決定開一家餐廳。台北開店門檻高,她選擇了逢甲大學附近租金便宜的地段,許多逢甲學生愛上她的手藝,可是店開了兩個月卻收了,只因為某一晚的進貨,她突然疑惑:「這些食材的來源究竟是什麼?如果連我都有質疑,如何對得起我的顧客,開這家店又有什麼意義?」於是她關了店,試圖找到有機食材,遍走台灣卻是徒然,她不禁問著:我們的土地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她決定自己種,好不容易在萬里選好一塊地,夢想著有田為伴的屋子,還能開設餐廳,料理、分享自己種出的蔬菜,但路上遠遠走來的赤腳農夫粉碎她的夢,農夫知道她在此買地要種菜,直接告訴她核電廠就在對面,當地的酸雨使菜葉布滿斑點。夢碎了!她也恍然大悟為何好好的一塊地卻沒人耕種,能讓她便宜租下,她深刻感到土地淨化的必要。

歷經十年的輾轉,李旭清一度販售進口有機食品,也曾走往美國進入有機國度的驚喜與感嘆台灣的不足,後來和台中當地小農契作,提供有機食材,但幾年後農夫決定賣田,而且不讓孩子接手田地,理由是辛苦卻賺不到錢,他們不要後代受苦。李旭清再次發現「農業出了問題」,但她不放棄,「你們不種我自己種。」找地租地養地,歷經波折後依然不成,索性集資在苗栗買地,迴鄉有機農場逐漸成形,然而另一場苦難才開始,師法自然並非易事,認識土地需要摸索,而土地並非實驗室,大自然有自己的節奏,因此每一個摸索都是長時間才給出答案。領著團隊做事的李旭清備感壓力,身為顧問的丈夫、夥伴口中的陳大哥是個溫暖而有智慧的人,逆境來襲時,他勉勵大家:「我們是和大自然在一起,不要難過,不要怕。」

迴鄉有機農場創辦人李旭清。

八大農法

迴鄉團隊夥伴們無論負責的部門為何,每周至少有兩個清晨會走進農田支援。專職農務的迴鄉農業處是一支精兵隊,帶領者是林宏昌,也是迴鄉團隊唯一的專業農夫,他在加入迴鄉之前,善於觀察市場動向,栽種高經濟作物,年收入可達四百多萬元,「錢雖賺得多,身體卻愈來愈糟,每天到了傍晚就昏睡,那是因為長期噴灑農藥的緣故,即使穿上防護衣、戴上防毒面具還是沒用。」如今面色紅潤的林宏昌說:「這也是為什麼夏天時,許多老農容易在田裡暴斃的原因。」

迴鄉有機驛站現場販售的有機加工品。

務農十五年,林宏昌守不住健康,人生隨之進入低潮期,婚姻關係也有了變化。他想放棄農業,卻不知何去何從。他透過乾爹的女兒因而認識李旭清,順勢當了迴鄉的義工,迴鄉買地之後,林宏昌彷彿救贖過往似地,把過去以農藥對土地的傷害,轉變成復育土地的動力。對待土地就像對待身體,必須找回身體的免疫力,復育的第一步是建立能夠孕育多元生物的生態池,藉此加強一物剋一物的食物鏈平衡,可減少蟲害。完全自然耕法下的農田「只是會愈來愈肥,不像慣行農法會使土地貧瘠,最後土壤表面會出現鹽化的白灰」。

加入迴鄉十多年來,林宏昌和團隊歸納出八大農法:自製堆肥、休耕輪作、育苗馴化、裸地種植、多元種植、生態平衡、與草共生、適時適地等。針對流傳雜草會和作物搶養分的說法,林宏昌解釋:「你看柏油路上的縫隙長出的草就知道,只要一點點養分就可以維持生命,所以草能搶走多少養分?相反地,草其實可以回饋很多,例如有些蟲笨笨的,反倒被草吸引而不吃作物。」

這八大農法所栽種出來的蔬果稻米,已經超出有機認證標準,但有機認證不是迴鄉的標準,與土地共生共融才是目的,創辦人李旭清因而強調:「我們不是賣有機產品,而是要透過產品去推廣淨化世界的觀念。」迴鄉為此一信念付出極多,路途曲折,李旭清念及許多夥伴們長年跟隨著,眼眶一紅,哽咽地說:「所以我更要堅定,一定要成功。」

迴鄉有機驛站附設餐廳提供精緻餐點。

日漸壯大的迴鄉有機農場,正轉型為有機事業體,過去的波折彷彿已遠,但新的難關未減,擔負整體營運重任的總經理曹多柔,則道出耐人尋味的領悟,「生命是被瞭解的,而不是被規定的。」

 

原來,有機農作是友善環境的說法仍不夠廣闊,生命共榮的景象才是最終的依歸,而前提是願意傾聽、進而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