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界的共生關係
今年春天,神農計劃藉由校外教學的課程,帶著同學們實地觀察生物界中的共生與競爭關係,走入大自然這座立體教室,體驗生態中的多樣性也一睹生命的奧妙。
「共生」源自於希臘文symbiosis一詞,原義即為共同生存,生物界中除了彼此競爭外,互相依存的關係也為生物界中添增多樣性,進而建構出複雜且豐富的生態系。
透過生物彼此的共生現象,農友們利用這樣的關係,發展出一套既有利環境、保有生物多樣性也增加收成成果的互利耕種方式。
1. 蜜蜂與果樹
“as busy as a bee” 意即和蜜蜂一樣忙碌。在英語中,用來形容很忙碌的人,然而,蜜蜂究竟在忙些甚麼呢?
勤勞的工蜂確實身負多項任務,短短45-60天的壽命,前後分成內勤蜂與外勤蜂。內勤蜂平時需要清潔巢房、釀製花蜜以及飼育幼蟲,蜂巢遇外敵入侵時,也需要負起守衛防敵的責任。完成前半段工作後,內勤蜂會轉為外勤蜂,向外從事野外採集的工作。
這個階段的工蜂,正是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階段。自然界中需要昆蟲協助授粉的蟲媒花大致可分為瓜類、果樹類以及十字花科蔬菜類。由於蜜蜂的體表覆滿絨毛,加上體型適中,一天可以來回蜂巢約十多回的次數,大大的提升工作效率,相較於蝴蝶、蛾等授粉昆蟲,蜜蜂能夠更有效率的協助作物進行授粉工作,提高作物產量。
2. 稻鴨共耕
水稻的收成有別於果樹仰賴昆蟲協助授粉,然而在水稻生長初期,即面臨與其他生物的競爭。田間生物樹蛙與外來種福壽螺的入侵都是造成稻苗無法順利生長的原因,農藥的施作雖然能夠有效的防範其他生物的侵略以及雜草的競爭,卻也同時將水稻田中的生態破壞殆盡,並傷害農友健康與引發食安疑慮。
由友善環境角度出發,農友們發展出稻鴨共作的耕種模式。藉由鴨子在田間覓食的天性,田中生物小蛙、福壽螺都是牠們的食物來源,鴨子的引進有效抑制稻秧的天敵,同時鴨子在水中的划水也能夠增加含氧量,有利秧苗的生長。
引進鴨子共耕的同時,農友們也會在水稻田兩側種植各式各樣植物,如下圖中的金針花,提供田間生物躲藏,並維持田中的生物多樣性。
參考資料: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