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田裡的生活課】七年成果展系列活動│校田生態健不健康,獨居蜂告訴你
校田的生活課如何操作?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習不代表會應用於生活中,城市方舟工作室藉由融入生活的三大教學法,即為「體驗式教育」、「共融式學習」與「雙向做中學」,從學種田,學習昆蟲知識的校田課程中,帶著學生體驗如何過一個好生活。
「體驗式教育」做為廣泛性問題,為了生活而學習,並將經驗應用於生活中。課程不只學知識,更要體驗生活!
「共融式學習」讓每個孩子在同樣的教學環境中,選擇自己的課程並進行探索,適性發展與教學,從素養的教學要重建孩子喜好的課程。
「雙向做中學」透過老師教學,學生回饋,雙向溝通的方式來協調出雙方適用且相互成長學習的課程。
認識神農計劃的三大核心(有機飲食、家鄉認同與土地教育)後,校田裡的生活課會設計什麼樣的課程?
課程以「引導」、「討論」與「分享」做為一系列主軸,並以年級劃分課程內容,為因應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學習的知識,適用的小肌肉群發展等而分層。低年級同學進行花草課程,由於植物較容易接觸、觀看與聞氣味,從感官體驗來認識植物與生態;中年級同學學如何玩土壤,土壤做為一個小生態,可觀察校田生態及作物生長狀況;高年級同學則可操作工具,抓蟲玩蟲的生命教育,在老師安全的引導及陪伴下,同學們了解生物皆可接觸,即便是有毒的生物,運用正確方式與保持適當距離也可觀察。
校田的生活課選擇「昆蟲」為主題的原因
- 打破害怕昆蟲的舊認知。通常人類天性是不會懼怕昆蟲,尤其孩子更是。經由後天的學習經驗,逐漸易產生害怕的心理狀態,或是被禁止接觸等,過多的限制可能會影響孩子的發展及創造力。從安全的引導或使用工具來觀察昆蟲,觀察完後回歸於自然,建立一個良善的學習方式。
- 昆蟲在物種生態系中比例高,生活中處處皆可發現。如居家昆蟲可能有上百種,在與昆蟲好好相處中來啟發靈感。
- 仿生,模仿生物來完善生活機能。如飛機構造,起初是模仿蜻蜓的身體構造特性來穩定飛行。
「學習虛擬東西,不如接觸真實的大自然。」另,透過親生命假說,有生命的生物較容易激起人類的興趣。而大自然對生活也具有重要影響,像是人需要一點聲音來平衡,因此有白噪音的需求產生。
為何昆蟲那麼多,卻選擇將獨居蜂課程帶入神農小學?
- 校田中種植著作物,是獨居蜂的天然糧倉,蔬果中的害蟲也能作為蜂寶寶的食物來源,透過與校田結合來認識生態系的百變且美麗的樣貌。
- 城市方舟工作室本身是從事獨居蜂的推廣教育,希望小學教育也能將獨居蜂做為教育的示範課程。
- 大部分台灣獨居蜂為本地的原生物種,可做為原生種持續出現在周遭並反映出生態健康與否。
- 獨居蜂種類繁多,相對其他生物容易入手,校園或住家旁即可發現。
- 由於獨居蜂的居住空間佔地不大,簡易擺放一個小巧的獨居蜂旅館或戶外的小土堆,便可讓孩子觀察獨居蜂生長。
- 獨居蜂性情溫馴,易受驚嚇、不主動叮人。
認識獨居蜂
蜂分為社會性及獨居性。社會性蜂成群居住,有階級分工,僅有女王蜂可產卵,工蜂則需築巢、訪花及育幼,此類蜂主要為蜜蜂、熊蜂及虎頭蜂等。獨居性蜂,獨居蜂媽媽佈置育嬰房,一個房間通常僅有一個蜂寶寶居住,而獨居蜂媽媽將食物擺放在寶寶旁便離去,使其獨自生長。
現今,居住在城市的獨居蜂生活壓力劇增,如住家的牆角、樹木的孔隙或土堆等,而此處容易被清除。為提倡獨居蜂的居住正義及做為棲地補償,城市方舟工作室著手蓋建獨居蜂旅館,起初是簡單的木箱放置泥土,或綁竹子,目前規模逐漸擴大,在全台則超過1500棟獨居蜂旅館。
現場觀眾觀察蜂類標本
「培養科學素養,需要日復一日的練習。」
「觀察」、「實作」和「分享」是城市方舟工作室重要的教學元素,從動手做、用心看的過程中觀察自然素材,重新思考,創造自己的答案與感想,並彼此溝通與分享。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孩子可以獨立追求自己喜愛生活的能力。
城市方舟工作室共同創辦人謝宗叡分享「與其做不好一百件事,不如我們好好做好一件事」,並以此為出發點,將創新翻轉教學融入生活,慢慢在孩子心中發酵。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