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田裡的生活課】系列活動│食農教育小論壇:現場互動

食農教育小論壇:食農教育怎麼教?神農計劃七年的耕耘筆記

主持:神農計劃七年成果展策展人 彭昱融

與談:神農計劃主持人 賴姿妙
威勝顧問創辦人、豐年社前副社長 蘇登呼
貓裡小學團創辦人 陳淑慧
屏東縣潮南國小校長 林秀玲


【現場回饋】

屏東縣四林國小校長李禮錦:

學校都心存感謝,我到四林國小今年是第四年,在屏東縣潮州鎮,我們學校是屬於非山非市的學校。每個學校本來就有不同的特色,神農計劃在我們學校也是屬於特色的一環。

我們學校是位於潮州鎮的外圍,其實學校本身少子化的情形很嚴重,我們學校本身有一半的學生都是外來的。因為現在少子化,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視,新生的家長他都會到學校來走動,他們看到我們校田的時候,都問一句說,校長,你們學校有在種田哦?

一般來說我們很多家長是務農的,學校校地非常大、什麼都可以用,可以當作一個試驗場地,將近3.7公頃。我們學校生態資源非常豐富,更加上有熱情的家長。其實家長非常好奇的就是「欸?他有田」,有一些就非常的喜歡。因為對現在很多孩子來說,根本不知道什麼叫種植農作物。所以看到我們學校有這塊校田的時候,他們都非常心動,有些家長是因為這樣來四林國小的。

學校推動了這個之後,附近的很多學校都在詢問,我們可不可以加入台灣好基金會?因為有了這畝田、因為有了這些觀念,小孩子進步得很快,包含健康方面、飲食方面,包含愛土地,這些方面都非常好。

 

【現場Q&A】

現場民眾提問:

  1. 食農教育推動上遇到最大的問題是什麼,食農教育法它已經躺了好幾年了,為什麼一直沒辦法過?
  2. 學校對象為非山非市小學,但都市的學生才是最缺乏與土地、與農業連結的人。雖然培養生產端愛土地,但是消費端會不會沒有辦法培養這樣的觀念?

回應:

  • 威勝顧問創辦人、豐年社前副社長 蘇登呼
      很會種的農民他不一定很會教,第二個是現在學校的老師太忙,他們有太多的活動要做。都會的小孩我是覺得對他們而言,就算沒有這樣的資源,可是也可以從日常的飲食去帶領他們。
    食農教育法的部分,如果站在我的立場,我是希望它可以快點通過,但是通過歸通過,政府應該還是要有相對應的資源,尤其是農委會跟教育部。第二個是國教署怎麼跟農委會合作,這很重要,因為食農他跨到教育跟農業,這兩端資源的整合,如果這樣把事情做起來我覺得是很重要的。

 

  • 屏東縣潮南國小校長 林秀玲
      我覺得食農教育在教育這個角度,比較大的困難點是「食農教育」這四個字的範疇太大了。它只是四個字,包含種植、包含飲食、包含環境良善的循環,這些東西的面向又太廣了。
      所以回推回來,我覺得我們要看對象,我的對象是小學生,然後你是大學生,可能是社會人士、可能是父女,就是不同的對象它不同的補償的點。我的對象是小學生的話,我的概念就是從小建構健康飲食的觀念。然後從我們料理的課程裡面又告訴他,食物的原料跟植物的由來。從這樣的概念建構下,它就會知道我應該做怎樣的回饋給環境,才是良善的循環。
      所以在教育面,也許我學校校地產出的重點不是看產量。回到都市面,如果老師願意去盤整,他其實在生活課有健康的這個區塊,跟自然課的東西,他可能是女兒牆上小小的一塊花圃,就可以去種小番茄,從小番茄去觀察健康農、健康食、健康料理的概念。所以我覺得出發點還是要看對象。如果對象是農夫,可能就會著重在健康農的這個區塊。因為範疇很大,所以我覺得還是以對象為出發點。

 

  • 貓裡小學團創辦人 陳淑慧
      我覺得食農教育是你從什麼角色去看,就會發現需求不一樣,然後打造的深度就不同。其實以前我就跟姿妙說,農的人他去做食農教育可能是他想推廣產地農產品被消費。從教育者的角度它可能看到的面更廣,但是從農的人去跟她說你食農教育應該怎麼做,就會遇到障礙,因為你的目標性是不同的。
      我覺得最大問題就是農業政策單位,他們在推的時候很明確要促進大家的消費。在促進消費呢,你就會發現很多會轉換成知識的供應,就是我告訴你怎麼樣吃是好的,你要怎麼挑食物。把那種情感上的、文化的面向全部消滅,那個部份變成是知識性的架構,我覺得那是食農教育裡面最無趣的部分。我覺得你要一個單元、一個作物,從他怎麼播種到完成,人的經歷的部分有很多元,失敗的、成功的。文化跟生活,就是你怎麼去創造一個愉悅生活的面,這是在現在農業單位沒有去顧及的,他顧及的是你到底知不知道怎麼吃、這個東西的營養價值,他只是達成了食農教育一部份的面向。
      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平台,讓農業的人看到在教育工作階段的人的需求。如果都只去計算每個食材的營養成分,我們只會養出計算營養公式的人營養師,因為他吃不到食物裡面快樂的成分。
      在校田裡面作物種出來大家會非常開心,是因為我們把所有的心力跟快樂都加進去了,那才是一個完美的食物。現在很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平台,神農計劃他要農夫進來的時候,農夫有一個好的角色可以扮演,從教育加進來的時候它可以把需要的東西拋出來,就可以找到一些解方。
      我覺得食農教育不是只有從產地到餐桌,這麼簡單的一個邏輯就能夠解釋。

 

  • 神農計劃主持人 賴姿妙
      神農計劃是為非山非市這種比較偏鄉的小學打造,大家不要以為鄉下的孩子跟農業的連結很深,其實現在因為3C的產品,所以就算在那樣的環境裡,也不見得會有那樣的感覺。我們覺得那是他一個很重要的資產,所以神農計劃裡有有機飲食、土地教育、家鄉認同,希望讓他在小的時候可以埋下這個種子,以後不論多遠,他可以記得他對家鄉的感覺、他可以回來。所以其實神農計劃它的打造是完全for這樣一個類型。
      在都市的部分,我們其實有在思考,但是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計劃。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