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神農計劃】校田農事+創新教育課程:從校田至校園─作物觀察筆記 (110學年度上學期)
新北雲海國小校田課程透過野草課程,探索雲海的生態系統。從蔬菜、野草共生的校田中,發展觀察認識、紀錄以及應用等知識內容,以「學習觀察、引發興趣」作為課程主軸,漸進式培養孩子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與抽象思考的能力。
110上學期-雲海國小校田:蔬菜與野草共生共學的教育田。
植物小偵探-觀察方法練習
在疫情停課,校園沒有學生的時間中,校田自身如何發展呢?蝌蚪老師、小林老師讓孩子們走入作物、野草蔓生的校田中,觀察與採集,以小偵探遊戲開啟這學期的雲海校田課程。
「這個植物是圓形的。」
「這個作物不是紅色的。」
同學們採集到的植物集合。
透過植物外型、顏色、味道等線索提供,找出每位同學的採集植物,孩子們在遊戲中練習觀察觀點與五感描述,從孩子們的視角,看見少了田間管理的校田,如何在大自然中運作。
中年級同學試著猜出同學描述的植物是哪一個。
校田觀察筆記
每次課程前的觀察與紀錄時間。
認識植物的方式有哪些?植物的外觀、特性、名字,以上都是觀察筆記中記錄植物的重要項目。一樣是茄子,有的孩子看見茄子是紫色的、有的孩子看見茄子長長的,孩子們所見不同,透過記錄與同儕們分享各自的眼光。筆記加深孩子對校田作物、工序的印象,認識科學調查基礎的方法。
低年級同學畫下校田採集的植物。
中年級同學畫下校田採集的植物。
校田裡的野草
非人為種下的校田野草,哪些是會干擾作物生長,哪些具有應用、料理特性,哪些又是可成為地被植物,維持校田土壤養護?在多樣化的野草之中,蝌蚪老師與孩子們一面整理校田野草,一面認識校田可加以利用的天然野草。
- 校田野草一覽表(表格提供:採集人共作室 陳科廷)
野草 | 特性/用途 |
雷公根 | 具匍匐莖,可做為覆地植物減少雜草生長,葉可消炎,也可做青草涼茶。 |
台灣蛇莓 | 具匍匐莖,可做為覆地植物減少雜草生長,黃花、紅果,是童年野地的草莓滋味。 |
魚腥草 | 喜長在潮濕處,地下莖為東南亞民族重要的香料;嫩葉也可以煮湯;全株曬乾可煮茶,具清熱解毒功效,是對抗冠狀病毒的中藥配方。 |
艾草 | 葉可泡茶、製成多種食物,如艾草粿;乾葉燃燒可除蚊蟲、也可製成艾灸用的艾條;為重要的中草藥材;更是民間驅邪除煞用的植物。 |
酢醬草 | 具匍匐莖,可做為覆地植物減少雜草生長,莖葉花可食,酸甜滋味十分開胃。如果幸運可以找到四片心形葉子的酢醬草喔! |
校田野草分類,低年級同學戴著手套,著手進行自己的田區野草整理。
來自土壤的訊息
土壤,影響作物生長的關鍵,是神農課程的必修課。蝌蚪老師透過校田常見昆蟲與土壤質地的觸感、顏色,以有趣的方式,帶大家初探校田的地下世界。
利用土壤創作校田昆蟲明信片。
山蟑螂、馬陸、蚯蚓……近距離觀察校田常見昆蟲。
特色作物-認識薑科作物
蝌蚪老師說明野薑花根、莖、葉的應用。
海拔五百多公尺的雲海國小擁有豐富生態,山林香料是雲海國小常見的野生作物之一。蝌蚪老師設計以野薑花、月桃口味料理菜單,藉食物製作,認識根、莖、葉、花、果實的應用及其味道特色。
低年級-香料馬鈴薯沙拉
挑選香料搭配月桃籽。
- 香料處理:月桃籽小火翻炒→磨粉
- 馬鈴薯壓泥:蒸熟的馬鈴薯壓碎→加入奶油、美乃滋後搗碎→加鹽調味
- 攪拌:馬鈴薯泥與香料粉混拌
馬鈴薯壓成泥拌入香料。
中年級-野菜香料飯糰
野菜處理:清洗、切碎。
- 材料準備
- 野菜:清洗野菜與野薑、切碎
- 醋飯:白醋、少量鹽、少量糖煮成甜醋水,加入白飯中拌涼
- 香料:乾燥月桃籽與其他香料,如:薑黃、八角等翻炒後磨粉
- 混拌野菜、醋飯及香料,捏成飯糰置放月桃葉上
高年級-野薑花香料奶茶
滾加入牛奶於香料基底中。
- 香料處理:月桃籽翻炒→磨粉→加入去皮老薑→搗碎
- 碎香料滾水:加入水中滾煮→加入牛奶至沸騰→加入茶葉→加入適量糖
- 濾香料、茶葉:以細綱目篩網濾掉香料與茶葉
大家分工合作,一邊有同學將製作食譜紀錄下來。
野生香料入菜,有些孩子覺得口味突出,難以接受,有些孩子覺得香味特別、新鮮,香料為料理添加的一層風味,開啟孩子們對校園野生植物的探索。
課程設計與執行:採集人共作室 陳科廷、張筱翎
神農計劃農事教學團隊:採集人共作室
採集人共作室是一間被河水、田園、森林包圍的家族舊屋,採集人陳科廷畢業於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研究所,具農業改良場農業技師訓練經驗,曾參與太平洋友邦島國的農業技術援助工作,因生性喜愛採集自然萬物、文史故事而創立的共同工作室,透過採集不同的朋友進駐共同發酵,開創結合環境友善農耕及技藝共享的生活,達到永續生存、藝術生活,並與家鄉坪林在地分享,共生同長。